17/10/2011
子女的奢侈
在《一封感人的信》文後,一位讀者有這樣回應:
「但都要父母感受到先得,有時我都會買少少野想下我爸爸、媽媽開心,但換黎只說浪費金錢,聽到的時候真的有點傷感……」
記得我初出來工作賺錢, 也有這位讀者的相同經歷和感受。 心壓得悶悶的, 絕不好過。
當時我也有找朋友吐苦水。 不少朋友對我的開解,也正好跟另外一位讀者相似:
「……『大包整多兩籠』讀者說『買少少野想氹下我爸爸、媽媽開心,但換黎只說浪費金錢,聽到的時候真的有點傷感』,大可不必傷感。他們只是錫住你個荷包而己,其實是很開心的,你不送他們才傷感呢。就像父親節和母親節請父母飲茶己在香港形成風俗習慣,父母可能會說人又多,食肆又加價不要去了,他們是錫住你個銀包說不要正日去而己,如果你會錯意不請飲茶他們會不開心的。……」
結果我減少了對父母認為是浪費金錢的80%開支, 免得自討沒趣, 只保持那些必要作表示的日子。
其後我發覺父母並不是不要子女「」,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也許大多數上一輩在貧困掙扎的日子走過來, 才有「鍚住個荷包」的概念。若子女給他們金錢, 他們會嘻嘻帶笑, 稍稍推辭便把金錢塞進褲袋裏, 便連聲說你是乖孩子、孝順仔女。 使人心裏頓時又覺得他們很市儈。
經過歲月的洗禮, 見多了、聽多了如此的牢騷, 我決定對我的子女作出修訂。
多年前, 次子小龍拿了僅夠日常開支的零用錢到英國開學去了。 聖誕假期回港,他帶了兩對男裝皮鞋、 兩對女裝, 還有給兄長和妹妹的禮物。
媽媽的皮鞋極度適合, 爸爸的皮鞋卻大了兩號。
記得那天小龍歡天喜地的訴說著怎樣排隊、 怎樣選擇款式、 如何緊張、如何擁擠、 怎樣成功地搶購得那些「平靚正」的聖誕禮物。
在歡樂氣氛中, 我們問及他金錢何來。 他興奮地大談這天從這裏節約、那天從那裏減省…我明白他身為留學生找兼職是犯法的, 慶幸他謹守教誨。 說得我們四人無不開心、 佩服和感謝。
我要確保孩子的花費是否合情、 合理和合法。 而他自願作的犧牲和奉獻,我們絕對欣賞和接納。
使他懊惱的是父親的鞋子太大了。 聰明的爸爸拿了鞋墊、 厚襪和少許棉花,高高興興的示範: 穿著大了兩號的鞋子並沒有難度。 如今兩對鞋子已經穿破了, 但兒子的心意,使我們事過多年, 偶爾想起, 仍不期然嘴角掛絲微笑, 甜在心裡。
偶爾談及如何搶購心儀禮物時, 小龍不時笑談我們怎樣愛不釋手, 怎樣欣賞他的眼光。他已忘記了在英國大商場那天辛苦的點點滴滴。他大展「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滿足。
今天子女長大了, 他們從不吝嗇在大節日裏對家人的心思。 我欣然放下了「心痛肉痛」的無知,把氣氛弄得紅紅火火。 我欣賞及享受子女對我的奢華。 我絕對不會掃他們的興。
子女常說:節日消費比平日消費貴也是值得的: 值得在這個節日裏、 值得在這個氣氛中、 值得在我們能負擔得起、 值得在全家人能抽空下。
我真的很欣賞及享受子女對我的奢侈。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