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2020
沒有盈利的IPO企業、你會認購嗎?
目前,一系列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正籌備登陸港交所,參考此前不同的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成績亮麗,吸引跨界投資者的關注。
上市申請者的背景,大部分為臨床階段新藥開發商,專注於自主研發潛在同類首創及同類最佳藥物的企業。不過,與此同時,不少企業尚未獲批准進行商業銷售的藥物,亦無自藥物銷售產生任何收益,更甚的是不少企業自成立起未取得盈利,且每年均取得經營虧損。
不過,這些企業因其研發能力和市場前景獲得多家投資機構的青睞,一般在IPO前已完成多輪融資。因企業尚未取得盈利,資產價值也不高,意味著上市時無法採用市盈率、市淨率等等的IPO定價方法。
很多時候,企業新股發行會採用「市值/研發費用」作為可比估值指標。由於創新藥研發風險大,存在失敗的機會,因此實踐中通常會以現金折流法DCF模型為基礎,再對在研藥物的收入、利潤、現金流的預測基礎上,考慮在研藥物未來研發成功的機會。
創新藥研發周期長,其產生的收入、利潤等多在未來年份才能實現,DCF模型較為適合創新藥公司的估值,所以採用DCF模型估值是合適的。若然企業已實現商業化生產並達到一定銷售規模,因此具有一定的市場估值溢價。每一款新藥成功上市之前,都需要進行持續、巨額的研發投入,沒有營收、淨利潤的支撐,創新藥企業只能依賴融資。
多年前港股或A股此前的上市標準,一般均「拒絕」這類致力於研發創新藥的企業。然而,無論是港股或科創板已經允許尚未盈利甚至無營業收入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A股科創板近年的改革尤其明顯,度身訂造上市標準,為生物醫藥企業量身定制的一套上市標準,將開啓A股生物醫藥股IPO的一個時代。
面對新時代,投資者如何自處?認購還是不認購?觀乎近期新股市場表現,生物醫藥股走勢火爆。不過,如筆者所言,中長線而言或需面臨更高的風險及更大的波動,普通投資者根本無法判斷相關股份價值是否被高估或值得買入。
與此同時,對專業投資者同樣風險很大,始終大家都不是生物醫藥專家,企業到目前為止尚未有產生收入,未來收入現金流的預測風險肯定比普通上市企業更高,若然現實與預期出現較大的偏差,股價未來將面臨某程度上的不確定性,短炒瘋狂,中期波動、長線不確定,將會是生物醫療概念的縮影。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