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9/2018
發生在金融界的一宗警世事
筆者從第一天開始工作,就一直牢記金融界的「三不」 警戒 - 不貪污、不懶惰和不妒忌。在金融機構工作,每天均需處理大量金錢或利益相關的安排,若定力不够,遲早一天會出事。近期在投資銀行界盛傳一則消息,某一位資本市場圈子極爲活躍人士,出了問題。究竟是甚麽問題?按市場消息,這位人士被發現在海外有數以億計的存款,在家裏也發現近億的現鈔,在海內外大城市均擁有自己的不動産。這位人士屬80後,年輕有爲。現在落得如此田地,可謂上得山多終遇虎,日後會如何?家人會如何?看來只能自求多福。
在投行工作的人,肯定有野心,但是野心是應該放在工作上,而非嘗試霸佔一些根本不屬於自己的財富。當然,在職場上能打出一片天,能遇上賞識自己的人固然是好事,未能遇上也不需要失望,有志者事竟成,千萬不要放棄,總有出頭天。年輕人一定要加油!有人說金融圈子競爭激烈,同行如敵國,傳聞也特別多,不少也是別有用心中傷同業的言論。因此,彼此面對流言蜚語,其實也無需認真。不過,上述的「億元」傳聞估計是真實的,因爲上述人員已經悄然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中,據稱其家人及新生孩子已經頓失所依。人望高處是對的,但是絕對不可以走上歪路。
投資銀行家一般年紀不大,業務主管年紀可能也只是30尾40出頭左右,大部分都是90年代後入行的行家。不過,這也帶出一個問題,行業在近十年迅速發展,對人員數量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行業的性質也變了,由殖民地年代貴族化行業變為專業化行業,現在市場已經告別早年英式精英制,現時入行人員的年齡、背景和質素也非常參差。
97前和97後入行的行家也有不一樣的際遇,97前入行的,因香港移民潮人才短缺的推動下,一般都平步青雲。97亞太金融風暴後入行的,升遷速度就緩慢得多,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人們變得更為激進。
投資銀行業確實特別,由於投資銀行家需要面對客戶甚至是官員,導致銜頭通脹(Title Inflation)泛濫成灾。職銜個個都是「董事」,大學畢業生的起職點甚至是「副總裁」,導致外界誤當基層人員為高層。
筆者以往曾撰文提到投資銀行界的迭事,當今投資銀行界,人流複雜,已經不如80年代或90年代般單純。筆者記得在90年代初,一位前輩告誡筆者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銀行家?正如筆者上文所言,筆者也記著這「三不」理論,就是不要貪污、不要懶惰和不要妒忌旁人。
投資銀行人事複雜,除了是在早已認識的朋友外,人與人彼此之間很難深交,太多利益衝突和理念與背景的差異。筆者在中港投資銀行界工作26年期間,閱人無數,遇過不少類別的人,有的天才橫溢,有的後天努力,有的基本功不好的,有的是急功近利。
投資銀行市場就像天氣一樣,時雲時雨,也有陽光普照風和日麗的時候。不過,行業中突發性事情特別多。無論人們喜歡不喜歡,未來的變化依然是難以預測。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