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4/2011
9元團購餐著數,低消費抗通脹!
在北京消費真是愈來愈貴,除非你每天到菜市場買菜在家做飯可以省一點,但如果每天午餐和晚餐都是在外用餐的話,一天的餐費用上50至100元(人民幣.下同)一點也不出奇,只是打工仔、打工妹哪有能力應付天天吃大餐。因此朋友之間開始努力挖掘優惠午餐、晚餐,互相推介。
知名的連鎖漢堡包店推出15元的超值午餐,被朋友指是有主食飲料最便宜又飽肚子的午餐,不過今天要跟這位朋友說,近日發現團購有團餐,原價15元的套餐,現在只要付上9元,客人可在五香大排套餐、台式鹵肉套餐及標準套餐中3選1,每人最多可購買5份,這個價格怎不令人心動?從該團購網上顯示已經賣出了超過9000份,朋友之間相傳後一試,送到辦公室的套餐米飯雖然比網上的圖片少了一點,但味道不錯,肉排不是肉片,鹵肉亦是五花肉,未有因為價平而只有肉汁沒有肉塊,感覺十分值。
白領剛性需求成為團餐生意點子
團購網站就是發現多數上班族只有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叫外賣的剛性需求成為團餐生意的點子。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團購工作餐已經成為新興的團購項目,其中午餐是最為集中的目標群,新菜單及配搭不斷推出,送餐上門而且價錢又不貴,絕對是近期抗通脹的一招。
其實,據中國烹飪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團餐市場份額已佔餐飲整體市場的30%以上,佔速食市場份額約50%左右,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區,團餐業正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增長,這個產業市場容量被指為大眾化餐飲業的新秀。中國烹飪協會速食專業委員會亦於近期首次公布了去年全國社會團餐16強名單,其中包括索迪斯大中國區、愛瑪客服務產業、千喜鶴飲食、北京健力源餐飲等等,雖然一般人對這些團餐企業不太認識,但有識之士已經紛紛跟這些企業商議合作,就是快遞物流、信息產業、飲食集團都加入戰團,而團餐正是在團購的熱潮中被熱炒起來。
不安體驗對團購產生反感
內地的團購一開始時是在購房子的促銷活動中出現,透過一批買家大量購買而獲得優惠,購房由於金額大,就是得到百分之一的優惠都已令消費者感覺著數。
由於網購的推動,團購開始延伸至餐飲、休閒活動、健身等多種行業上,其中有日本餐廳原價250元的海鮮火鍋餐,團購價只要88元,朋友二人最後不用200元就可以享受大餐。另一故事是美甲店朋友為了吸引更多人光顧,普通的美甲項目由原來的60元,團購竟然低至12元一次,美甲店朋友只可以每次收取大約8元,不過由於員工的工作量一下子急速增加,一天要做約30個客人,使得每天都有人辭工,令朋友要更以高薪聘美甲師,賠錢完成該次幾千人的團購。
筆者愛找美食,較注意餐飲團購,亦聽到不少感覺被騙的團購經驗。所謂「一分錢一分貨」,虧本的生意誰會做,團購的目的原來就是希望吸引顧客下次光臨,就當團購是廣告,讓人一次試吃,不過朋友的不安體驗令他們對團購產生反感。一個朋友以原價3折團購了一家五星級酒店的自助餐,打電話要求訂位時被對方冷言對待,要求只在下午4點至6點半進行,原計劃的晚餐變成下午茶,由於團購的人同一時間在場,感覺酒店服務人員根本不願意提供服務,在被歧視下完成了試吃。
另一個讓你吃飯吃到飽的故事更好笑,朋友以40元團購了日本自助餐,主要吃魚生壽司,當然同樣被要求在指定時間完成,之後朋友點了一大堆不同種類壽司,不過壽司送上桌時朋友嚇了一跳,因為壽司飯團比平日大了一倍,就如便利店出售的即吃飯團,至於在飯上面的魚生亦比平日小很多;不過,坐在旁邊非團購顧客的壽司十分正常,而且生魚片大大片,令朋友十分氣憤,幾個飯團下肚就離開,並決心之後永不再來。
負面情緒留不住顧客根本不是真正為商之道,團購帶來很差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某某參與團購的餐廳客人很快就會走光,出現貨不對辦、大份變小份,而且歧視團購客人,就是餐廳食肆的失敗。團購是一種新的消費形式,要客人再回來,為商者就要多思考如何透過新消費模式拉動生意額了。為了抗通脹,短期內團購仍然是一個很好的省錢方式,筆者亦不希望日後團購、團餐就是等於質量差、服務差的代名詞。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