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6
港人創內地手機支付 「嘟出」智慧商圈
用手機「嘟一嘟」已成內地一綫城市民眾的日常「俾錢」習慣,「無錢一身輕」觀念亦是商家大展拳腳的商機。
「錢方‧好近」創辦人李英豪指,內地投資者相比香港,對手機支付有更多第一手經驗,想法亦較「貼地」,故目前偏向在內地上市。
港人李英豪創立的支付平台「錢方‧好近」(下稱錢方)在京成立5年,帶領內地數百萬小商戶接受新興的手機支付(Mobile Payment)形式,「我們的角色就如『八達通機』」,公司至今做了5,000萬宗交易,今年首3個月的交易總數已達1,000萬宗,平均每宗消費為60至70元(人民幣,下同),穩坐小額交易手機支付平台的龍頭位置。
「錢方」在內地7個城市和香港均有辦公室,員工300多人,其中北京辦公室員工達200人。
李英豪「錢方」 小額交易一哥
李英豪指,手機支付有很多玩法,例如以智慧商圈方式,在寫字樓雲集地區將樓上樓下的商家與白領連接,包括推送信息,讓顧客得到「着數」之餘,也可讓商家藉着數據共享,了解顧客消費習慣,「下一步我們將會做境外遊支付」。
「錢方」成立5年,至今做了5千萬宗交易,穩坐小額交易手機支付平台的龍頭位置。
李英豪2011年在京自立門戶,成立移動支付平台「錢方」,為中小型商戶推出配合手機App的碌卡機QPOS;去年「錢方」和微信支付合作,在本地支付上加入智慧商圈「好近」的概念,「手機支付的增長很快,5年來公司做了5,000萬宗交易,當中1,000萬宗是今年首3個月完成。現在我們在手機支付上再疊加智慧商圈的服務,目前公司在一二綫城市有大約500個商圈。」
所謂智慧商圈,即是由錢方牽紅綫,將素未謀面的商舖與顧客連接。李英豪解釋,以錢方在京的辦公室望京Soho為例,「該處有3座寫字樓,加起來有3萬多人,樓下有百多家店舖,兩者加起來就如一個太古城,只不過這是一個虛擬的購物商場。我們以一個500米範圍內的商舖為主要顧客群,將望京Soho變成一個圈,例如樓下新開一家麵包舖,以往可能派傳單宣傳,但現在可利用手機支付模式的平台,透過推送信息,將樓上樓下的顧客與商舖連接。」
如商圈Uber 推動顧客消費
李英豪續說,「(錢方)就好似商圈裏的Uber,推動顧客去消費,例如有顧客吃完川菜後,可以讓他知道旁邊有賣珍珠奶茶等飲料的店舖。商舖亦可以知道顧客的消費習慣,可能他在你的舖頭消費了20元,但在其他舖頭只消費了5元,可以適時調整營商策略。」
手機支付平台都是以「在地生活」為主打,至於出奇制勝之道,李英豪表示,目前錢方主要做上班客,「我們強調步行距離,而非有些平台將商圈擴展到3至5公里,這樣涉及休閒時間,白領在上班時難以做到。」
李英豪表示,目前錢方支付平台人均每日有1.5單消費,每單消費是60至70元,「不算特別高」,每天有數十萬宗交易,「我們在做小商戶的手機支付上是全國第一,與競爭對手有幾倍的差距。」
未來發展方面,李英豪表示,出境遊是錢方的第二個布局。「中國人出境旅遊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14年有1億中國人次出境,消費總額達1萬億元;15年9月,有1.24億中國人次出境遊,消費總額達2萬億元。我們判斷,這個數字會去多幾倍。」
要做「支付+」 港作試點
李英豪將香港作為錢方「走出去」的首個試點,「我們希望做的不止是支付,而是『支付+』。例如在銅鑼灣吃完飯後,用手機支付所得的積分,能否去誠品兌換禮物。我們希望做的是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情,例如積分換到樓下的雞蛋仔,兌換中間其實是一種廣告,不同信用卡積分,有時兌換很不實際,有時是為了積分到期而刻意去兌換。」
李英豪表示,香港人對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一點也不陌生,「八達通是領先全球的電子支付,現時內地的手機支付,就如2000至2001年時的八達通發展步伐般。八達通97年推,手機支付在大陸推了2年,就已走到八達通在香港推了4、5年的發展速度。」
李英豪續說,目前香港在電子支付面對的樽頸是「八達通支付太方便,本地亦較少有電子商務的產品,意味消費者沒有必要在手機上付款習慣。」他坦言,要在香港移入這種文化的起步較艱難,所以要先考慮它的方便性。「例如電影票,在網上購買時要輸入16位的信用卡號碼,會覺得很煩,你就有機會去解決這個問題。」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