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18
阿爺曬家底
昨天,中國財政部透過國務院,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即是曬家底,中國究竟有幾富有?
201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83.5萬億元,負債總額118.5萬億元,國有資本及權益總額50.3萬億元。全國國有企業境外總資產16.7萬億元。
2017年,國有金融企業資產總額241萬億元,負債總額217.3萬億元,形成國有資產16.2萬億元。全國金融企業所投境外機構資產規模18.1萬億元。
2017年,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30萬億元,負債總額9.5萬億元,淨資產20.5萬億元。
2017年,全國國有土地面積5.05億公頃,內水和領海面積38萬平方公里,天然氣剩餘技術可採儲量5.5萬億立方米。
據介紹,這份綜合報告是在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國有企業提供的2017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和財務決算的基礎上起草而成的,既包含企業國有資產、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和部分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總量情況,也單列了文物資源資產情況。
淨資產不足100萬億
作為四類國有資產中最受關注的部分之一,此次國有金融企業資產還以專項報告形式提請審議。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中央國有金融企業營業收入由4.3萬億元增至5.8萬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從1.2萬億元增至1.4萬億元。
不計土地和天然資源,全國的淨資產不足100萬億,筆者認為家底不厚,怕較不少人想像中的強國是薄了點。中國有不少首富級人物,其家財不也是百億?千億?
在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看來,此次提請審議的兩份報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國內外對我國經濟金融形勢非常關注,在這個時間點公布報告,有助於更加全面地認識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態勢。」馮俏彬舉例說,相比單一關注債務規模,對資產情況比較清晰的認知,不僅能為有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更有助於借助透明信息穩定社會預期。
這兩份報告不僅直觀展現了國有資產的「全景圖」,也涵蓋了各類資產的管理和改革推進情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說,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民報告國有資產的「明白帳」,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對國有資產監督,提高國有資產管理透明度和公信力,推進國有資產管理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
「從過去的一項工作轉向一項制度,實現了人大國有資產監督的系統化、常態化。」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
此次「曬帳本」、「亮家底」,不僅公開了我國國有資產發展的積極成效,也實事求是地「曬」出了客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下一步改革方向。
切實防控債務風險、推進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調整……針對如何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綜合報告給出了明確方向。
降低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配置成本、深入推進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相結合、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會計核算體系、推動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立法……針對如何優化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配置,綜合報告給出了具體路徑。
白景明說,當前國有資產管理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在難點痛點上狠下功夫,才能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金融關係國家經濟穩定和經濟安全。長期以來,我國國有金融資本管理中存在權責不清、多頭多級管理、制度交叉重疊的問題,導致運營決策效率不高。
政策效率仍需改善
專項報告提出,夯實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系,優化國有金融資本戰略布局,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國有金融機構激勵約束機制等。
「一方面要明確並切實落實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同時理清職責邊界,保持國有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國有金融資本的統一集中管理,維護國家財權的統一,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當前我國國有金融資本主要集中於銀行、證券和保險等行業,其中銀行業尤為集中。
「未來國有金融資本戰略布局將有的放矢。發展直接融資和擴大開放是金融市場改革的重要方向,預計國有金融資本將在非銀金融機構方面加大布局,實現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均衡發展。」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周昆平表示。
專項報告還對國有金融機構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薪酬管理體制、健全國有金融資本統計監測制度等方面提出要求。
「這些舉措彌補了我國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漏洞。通過逐步落實,國有金融機構經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金融風險得到進一步防控,實體經濟也將得到金融機構的有力支持。」董希淼表示。
國家家底如是,人民的家底又如何?錢財難計,計住宅量。
內地人均收入逐年增高,但國家是否強大,還看政府財務狀況。
近日,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雲昌在博智宏觀論壇第三十二次月度例會上表示,現在中國住宅人均1.1套,人均建築面積大概在35-40平米之間。由此,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住房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這樣的結論很難說是錯的,但他給出的數據卻讓很多人意外。稍有統計常識的人就會知道,樣本的數據愈大,平均數能反映出的現實情況就愈失真,這時候就需要平均數和中位數配合使用,雖然事後有專家勘誤,「人均1.1套」應為「戶均1.1套」,否則根據後面人均35-40平米的建築面積,戶均要有三四套房了,「被平均」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
另一方面,現在中國住宅戶均1.1套,是不是意味著中國住房總量已經趨近於飽和了呢?或者說,未來的房地產行業發展主流是存量市場的改造而非做增量呢?
事實上,中國從未進行過全國性的住房普查,無論是統計局還是住建部都缺乏全面的住房統計數據,這在世界大的經濟體裹面是很少見的。由於缺乏全面客觀準確的數據,它就直接影響樓市政策的執行效果。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在今年6月份接受筆者採訪時也提到,中國房地產政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底數不清,對全國的住房總量缺乏一個全面的判斷,所以政策出台總有盲人摸象的感覺。
人均房產計算複雜
中國住房總量之所以遲遲沒有全面準確的數據並不在於其統計的難度,因為中國每10年會做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情況(上一次是2010年的「六普」),普查的內容就包括全民的住房情況,但由於普查雖然採用的是入戶調查制,由於住房信息等基本屬於申報制,漏報、不報的現象難免存在,國家又不願意投入力量進行聯網清查,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數據多是估算、測算。2013年8月,《人民文摘》在一篇《我們究竟缺不缺住房》的文章中,援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的說法,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和相關數據測算,2012年中國積累存量住房面積約179億平方米,2.2億套房。按照常住人口家庭算,戶均約1.02套住房。
六年之後就人均1.1套住房了嗎?這也是顧雲昌的話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
當然,中國住房總量難以完整統計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中國住房供應體系複雜,呈現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多為宅基地自建房,而城鎮則以商品房為主。大多數對住房的預測與估算,都是以城鎮住房為研究標的。而難點在於,城鎮住房供應體系也複雜多樣。
根據如是金融研究院近日發布的研報《中國住房總量估算︰我們的房子過剩了嗎?》一文顯示,1994年房改之後,城鎮住房體系進入新時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已購公房、商品房、保障房和小產權房四大類並存的格局,各大類又有紛繁複雜的小類。
中國房宅,先要有個帳,才可以談管和怎管得好,看來這也要待查後才知了。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