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5
股災過後怎樣走?
股災之後,大家都問後向如何?且以一些舊股災例子來看看。華爾街見聞有如下資料:
政府出手後,市場進入震盪築底期,W底居多。比如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災,10月20日政府出手後標普500開始觸底反彈,於11月2日達到階段高點,但此後繼續二次探底,直到12月4日才形成W底回升(見圖一),底部調整周期在一個半月左右。1988年台灣股災,台灣加權指數10月21日跌入低點後築底反彈,至11月22日達到高點,之後同樣二次探底,89年1月5日形成W底回升(見圖二),底部調整周期兩個半月左右。1997至98年香港受大鱷衝擊港股滙而現股災,98年8月13日跌入低點後港府入市築底反彈(見圖三),至9月7日達到高點,之後二次探底,98年9月21日形成W底回升,底部調整周期不到一個半月(見圖四)。
而從反彈力度來看,信心重塑仍需過程,反彈幅度或難一蹴而就。
1987年美國股災,標普500從336.8跌至224.8,累計跌幅33.2%,政策出手後指數反彈13.7%,幅度約為前期跌幅的三分之一。1988年台灣股災,台灣加權指數從8789.8跌至5615.3,累計下跌36.1%,政策出手後市場反彈33.3%,相當於前期跌幅的80%左右。1997至98年香港股災,股災期間恒生指數最大跌幅60.1%,政府救市後恒指一度反彈至8076.8,漲幅約21.3%,同樣約為前期跌幅的三分之一左右(見附表)。因此,從海外股災調整經驗看,政府救市出手後,短期市場雖會順勢反彈,但考慮市場信心重塑仍需過程,築底反彈幅度相對前期跌幅很難完全覆蓋。
踏入震盪築底期 造W底居多
以上有兩個觀察:
(1) 暴跌後的第一次反彈約為跌幅的三分一;
(2) 底在何水平?
只要有了第一個底,才可以有W底,不然便只有跌、跌、跌。於是有人為估底在何方,華爾街見聞提出兩個更加嚇人的看法:
今年1月至6月中旬,上證綜指的漲幅超過60%,然而在過去的30天裏滬指跌幅又高達23%以上。在7月初滬指觸底3507點之後一度反彈了13個百分點。對於中國股市的發展,有投資者認為其很像2000年時納斯達克股指,不過有技術專家認為當下中國市場的表現同1929年時的道瓊斯股指更為相似(見圖五)。
7月10日,股市調查機構Piper Jaffray的高級技術分析師克雷格‧喬納森(Craig Johnson)在CNBC的電視節目《Trading Nation》中指出:「我們在觀察中國股市的發展軌迹之後,發現其中一些現象是曾經在道瓊斯股指發展歷程中所出現過的,即起初股指經歷拋物線式的上漲,然後是快速反彈,接着股指再度上漲,而最終將以拋物線式的下跌結束。」
這位分析師發現,中美兩國在介入的點位幾乎差不多。1929年,10月24日,以摩根為首的美國財團聲明將用資金支撑股市。2015年7月4日,中國的一些國有背景基金也宣布將支持股市。中美的介入都在股市3500點左右。
盡管克雷格‧喬納森承認上證綜指的表現不會同1929年時的道瓊斯股指一模一樣,但他強調兩者之間存在的相似之處使得他決定不投資中國股市。
英國《金融時報》則認為,現在的中國股市就是2000年的納斯達克(見圖六)。
之所以這麼說,不僅是因為這兩個股市都在膨脹過程中加速上漲、私人投資者都大舉湧入、資金都非常寬裕--這些都是幾個世紀以來歷次泡沫的共同特點--而且還因為這兩個股市都出現了首次公開發行(IPO)浪潮。在這股浪潮中,企業試圖從人們對估值過高股票的貌似無止境的需求中漁利,但股價走高卻總是引起追漲。
最出人意料的相似點在於指數本身的數值。納斯達克在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峰值水平是5133點,僅略低於上證綜指最近創下的5178點的高點,而且兩個指數的上行軌迹圖驚人地相似。
這種巧合應該不重要。但其漲跌模式卻真的很重要,而且與很多泡沫的漲跌模式都相同:加速上漲被暴跌打斷,暴跌後波動性劇烈上升,因為希望和恐懼都在加劇。總的來說,股票的價格愈背離價值指標,其交易就愈基於純粹的情緒,模式重演的幾率也就愈大(假定人性基本不變)。
然而,兩者之間仍存在巨大的不同。大體而言,中國國內股票遠不如峰值水平的納斯達克那樣昂貴(盡管科技股雲集的中國創業板(ChiNext)的股票的預期市盈率中值高達51倍、而且兩隻市值最大的股票的預期市盈率超過100倍)。中國政府出手干預的速度也快於美國,干預手段包括放鬆貨幣政策、利用報紙文章托市,而且還下調了股票交易費用。
對於這些看法或估計,我的看法是:有人肚屙,要屙幾多天少止屙?看他普通肚屙,還是因霍亂而肚屙,亦要看有否對症下藥過,在未對比病因與醫療手段前,而光看「屙」,而謂可以「屙」多久,怕只會使人笑呵呵,明天再續。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