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2017
智醒智慧有賴公私協調
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乎於實踐創新,推動環保、運用科技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政府施政才會更到位,城市才更宜居,進而吸引企業與人才,凝聚初創企業和商業社群,才是一個城市真正競爭力所在。
曾幾何時,鮮有人會終日抱怨政府「干預太多」或「做得不夠」,回歸前的香港,政府與私人企業的協調互補縱使未至於合作無間,矛盾亦不會如今天般有如楚河漢界、壁壘分明。惟自沙士以來,許是香港開始習慣事事依賴政府打救,消災解厄靠政策,形成港人事事坐享其成心態,失去開創性,更埋怨政府做得不夠,政策性量化寬鬆後遺症也。向來以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仰賴自由市場機制的香港政府,在大方向如城市建設上,亦一直以「適度有為」作為群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正如民間利用新科技應用於共享經濟、協調資源分配的Uber,若欠缺政府政策與時並進開路,產業要發展將舉步為艱。當新經濟被舊政策拖住後腿,勇於開創亦未必能一帆風順。
一切創意與創造,都是為了尋求解決眼前問題方法而來,一個地方要邁向智慧城市,亦非單一靠政府倡議發展即可一蹴即就,私人企業如中電(00002)在應對氣候暖變化及支持政府發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政策,自發向前行多一步,早前推出為期一年的「智醒用電計劃」,為26,000個獲邀住宅用戶安裝智能電錶就是最佳例子,說明了政府政策方向不能單靠守株待兔等運到,究竟智能電錶智慧有多高?下回再分解。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