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6/2013
她有沒有愛錯?
輔導室內,她跟我討論「有沒有愛錯」的問題。
25歲時她遇到第一任丈夫,對方外型成熟經濟穩定,常給她送禮物,在他身上她找到了一種可依賴的感覺,拍拖半年後對方就向她求婚。婚後卻發現丈夫是個工作狂,中港兩邊走,曾因在內地工作,夫婦二人試過超過一個月沒有見面。她接受不了孤單和被忽略,夫婦經常爭吵,婚姻三年後結束。
後來她遇上現時的丈夫,對她關心之餘又懂得生活趣味,她覺得被重視被照顧,拍拖一年後就開始了她的第二段婚姻,但婚後卻發現丈夫原來有嫖妓的習慣,她正考慮這段婚姻應否維持下去。
她說自己是個重感覺的人,對誰有Feel,就是愛的依據,但兩次後來又同時發現有愛錯的感覺。
「如果離開,再找第三段感情,會否又會愛錯?」她沉思後自語。
「甚麼是愛?」
「怎樣才是應該愛?」
「甚麼是愛錯?」
這些問題若有標準答案有多好!如果「愛」有清晰標準,而「應該愛」也有選擇指引,自然就不會有「愛錯」的結果。
感情關係是一個十分複雜而且主觀的過程,有時連當事人也不理解,旁觀者可說甚麼?
但我卻發現有另外一個故事,影響著她兩次認為愛錯的故事。
她一直渴求被重視被關懷,同時又會將這些感覺等同愛。當回顧這些感覺時,她提及被侵犯的經歷。
年幼時,舅父對她特別好,經常抱她及送她玩具,在沒人的時候,舅父會伸手入她衣服內摸她。父母經常外出工作,小時候的她似乎只有從舅父身上才找到關懷和重視,也以為這就是愛。因為這種愛的感覺,令她在童年時得到點點心理滿足,即使被摸有不舒服感覺,也不會去細問細想。
後來她才知道,這叫做性侵犯。
今天她雖是成人,仍深受兒時經歷所影響,塑造她如何理解關愛、親密和自己。她把感覺(Feel)、需要(愛)和親密關係混淆,而這混淆是源於童年性侵犯的經驗,但長大過程中卻沒有將有關經驗好好整理和分辨,一直帶進成人求偶求愛的步伐中。這才是「有沒有愛錯」的關鍵。
人生故事原來一幕接一幕在上演,即使時間轉變、場景更換、對手不同,劇本主題或許也是一樣。
即使最後發現「愛錯」,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回答「為甚麼愛錯」?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