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2017

做香港人生意,是活受罪?從Carousell見識香港人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某大電視台節目不時請來本地服務性行業工作者做嘉賓,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香港人是令人嫌惡的顧客。只有一個人說,是偏見,但有很多人都這樣說,就不是偏見。雖然我都是香港人,但都不得不承認,做香港人生意,是活受罪。何以見得?因為當你接觸過香港顧客,以及世界各地顧客之後,自然便會得出這個結論。

 

  很多人應該聽過Carousell這個二手拍賣網站,他是新加坡初創公司,於2012年才成立,但發展迅速,去年更進軍香港市場。因為他們不收取用家費用,所以大受歡迎,在地鐵車廂,餐廳,我都目睹男男女女在手機瀏覽該平台。而我和朋友在今年亦開設了帳戶,看看這個二手買賣平台有多厲害。由於十多年來我只用eBay作買賣,所以接觸的主要都是來自歐美顧客,東南亞或內地人也有,但從來沒有和本地人生做過交易。不過今日多得Carousell,讓我真正體驗到和香港人做生意的滋味。

來自新加坡的Carousell成立只有短短幾年,已發展到今日規模和名氣,絕對有其成功之處。

  曾幾何時,最喜歡和美國人做買賣,因為他們豪爽,直接,想買就買,從不議價,和現在的內地人很相似。但自從2007年美國爆發次按風暴,美國經濟跌落谷底,一切以成往事。美國人的豪爽和購買慾一夜間消失,取而代之是一毛不拔,審慎,無休止的議價和投訴。當我以為他們這個民族是世界之最,但原來高處未算高,香港人才是真正王者。在Carousell,很多本地買家都好像預設了一個界線,任何品牌貨品價值都是一樣,二三百元是基本,二千元是極限。其實每當收到買家訊息,我都會慣性看看對方帳號賣甚麼東西,有人覺得一件穿過的Under Armour上衣,和一件3.1 Phillip Lim的價值是相等;一個全新Louis Vuitton皮包,買家出價竟然跟自己用過的Michael Kors皮包是同等價值。亦有人會問你拿貨品單據證明真偽,但當你反問他自己所兜售的貨品有沒有單據,得到的回覆是「你都神經病」。而天生愛殺價的香港人,在Carousell更將技能發揮到極致,甚至比美國人更厲害。有時候,實在按捺不住很想回覆一句:「不如我送給你吧。」

Carousell雖然是一個便利的二手買賣平台,但對於一些簇新名牌服飾,並不是一個最佳的出售渠道,除非本地賣家願意以「賤價」出售,否則難以達成交易。

  自由市場,明碼實價,一買一賣都是你情我願,沒有誰欠誰。所以為免自己傷身,離場是最好方法,正所謂「早走早著,遲走睡不著」。不過在短短幾個月,可以有機會親身見識到香港人的厲害,絕對是大開眼界,不枉此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