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5/2017
這些時裝品牌,死不足惜!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又要引用名模Heidi Klum在《Project Runway》那句開場白"In fashion, one day you are in,the next day you're out."這句話絕對反映了現實,雖然老生常談,不過時裝界依然故我,很多人只求一日成名,能夠製造潮流及輿論才是王道,管他甚麼永垂不朽經典,流芳百世。來自美國的時裝品牌Hood By Air(縮寫HBA)便是一個最佳模範,先旨聲明,我對這個品牌的設計從來沒有好感。
今年3月,Link Theory Holdings旗下的Helmut Lang宣佈任命時裝雜誌《Dazed》主編Isabella Burley為品牌常駐編輯,負責所有行銷創意、電子平台內容及特別企劃,而第一炮,她請來HBA設計師兼創辦人Shayne Oliver合作推出聯名系列。本來不值得大驚小怪,不過同時間,Shayne Oliver與生意拍擋宣佈各自想專注個人項目,將無限期擱置品牌生產,而無獨有偶,他們在1月舉行了歷來規模最大和時間最長的開倉大減價,3月巴黎時裝周前夕又忽然宣佈取消時裝騷,所以一眾媒體都推測他有可能成為Helmut Lang創作總監。不過Helmut Lang行政總裁Andrew Rosen已明顯表示這只是一次性合作,更何況只是拘拘一個聯名系列,Shayne Oliver的個人品牌亦沒有必要因此而停產。所以可能性只有一個,是因為生意差而中止營運。
2013年初次認識HBA這品牌,看見那些稱不上是設計的黑白圖案衛衣和T恤,大大個HBA logo,還以為是一般街頭品牌,當朋友告知那是索價數千元的新冒起名牌,簡直把我嚇得瞠目結舌,心想今日的時裝文化竟然淪落至此。先說少許品牌背景資料,HBA於2006年由Shayne Oliver和好友Leilah Weinraub共同創辦,是直到2012年開始得到Rihanna、Kanye West、A$AP Rocky和Justin Bieber等紅星垂青,HBA三個字才忽然在時裝界走紅,廉價的hip hop服飾設計飛上枝頭變鳳凰,聲價十倍,一眾著名時裝店紛紛趁勢引入HBA,時裝周舉行期間,其街拍見報率相當厲害。然後,香港歌手周柏豪自家品牌XPX和波蘭品牌MISBHV的模仿,《紐約時報》時裝評論員 Guy Trebay更在文章揶揄Givenchy創作總監Riccardo Tisci有抄襲之嫌,都間接幫了HBA催谷人氣。還有贏得CFDA和LVMH的設計獎,一下子,HBA被時裝界捧上天。不過人氣這東西,正如Heidi Klum那句名言,紅得快,死得快,尤其是所謂潮流,只是霎眼雲煙。
在HBA人氣最紅時候,本地時裝店JOYCE都不遺餘力幫他一把,更於2015年開設Pop-up Store,但原來HBA三個字在時裝人眼中已經不值錢。隨著巴黎新貴Vetements掘起,令Rihanna,Kanye West和一眾時尚達人投懷送抱,然後又殺出Virgil Abloh的Off-White,甚至連MISBHV都轉向模仿Vetements的設計風格。在這個無時無刻都講"Trend"的時裝界,很明顯HBA已經過氣。據JOYCE買手透露,HBA的銷售在好幾季前已開始急速下滑,所以都終止代理,而著名百貨店Selfridges和Barney's,還有網店Matches Fashion都相繼終止代理,HBA生意一落千丈,不再是時裝人的寵兒。這就是現今時裝界的生態系統,所有東西都被一班所謂明星、時裝人、設計師和廉價潮流牽制著,大家只求感足一刻快感。HBA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物極必反,Vetements和Off-White,相信遲早也難逃劫數。這些品牌和潮流,雖罪不容誅,但也死不足惜。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