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2016
活在邊緣的時裝編輯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有剛畢業的時裝設計學生表示,希望投身時裝媒體行業,我作為前輩和過來人,給了他一點忠告。看見今日本地紙媒和網媒的經營環境,實在不忍他們跳入這火坑,蹉跎歲月。有關紙媒沒落現象的文章專題,以及行內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感性發言,大家應該看過不少。
最近和行家朋友談到彼此工作近況,大家都一臉無奈,因為工作量不勝負荷。隨著各大雜誌媒體都主攻online media,雜誌編輯們都要兼顧online工作。在公司立場,這是所謂將人力資源物發揮到極限的成本控制,但對於雜誌編輯,卻會變成體力極限的耗損。市場環境差,做老闆的自然會開源節流,同時鞭策下屬構思更多點子來谷生意。因為要保持競爭力,現在已不能單靠傳統print ad廣告維生,而廣告部可以做,就是借助編輯部人力資源,衍生各種advertorial和季度supplement,甚至要出動編輯們拍片推銷產品。而一般雜誌媒體都會有獨立advertorial team,編輯會和廣告部協調,負責撰寫或拍攝品牌客戶的advertorial。但問題是軟件不足,因為他們聘請的advertorial editor,大多不擅長拍攝時裝造型以及欠缺時裝知識,所以往往要將工作外判,甚至需要編輯部協助。很多雜誌現時推出的季度supplement,更需要由編輯部負責內容及統籌,加上大勢所趨,要開發各種可討好品牌客戶的數碼廣告,雜誌媒體廣告部因創意貧乏和惰性,便對編輯部的依賴日漸加劇,編輯們的工作量,就是這樣而來。
有人說,坐同一條船,賺錢都是為公司好,不用分得那麼清楚,公司好,員工好。我贊成,不過,當那些廣告收入不是全數入賬公司戶口,而廣告部是有抽佣制,便是另一講法。如果抽佣制是用作獎賞員工,實行多勞多得,為什麼同一屋簷下,有份兒構思,落手落腳做客戶廣告內容的編輯們,一毫子佣金都沒有。我知道,甚至有編輯為了幫公司賺錢,會主動找友好品牌商談廣告,但多勞多得,卻不適用在編輯們身上。而最無奈,是這些不平等已經變成應該,是編輯應份的工作。其實多年來,這遊戲規則一直存在,只不過昔日數碼媒體發展未成熟,時裝編輯工作比較單一;但隨著今日數碼媒體競爭激烈,紙媒市場痿縮,做時裝編輯都要有三頭六臂。老實說,當這行業的制度和待遇依然,多敬業樂業的人,都會身心疲累。有因必有果,惡性循環,怨氣衝天,大家遲早一拍兩散。
明白年輕人有理想,有激情,但愛情真的可以飲水飽?現實社會有幾殘酷,就讓有意投身這行業的你,自己去親身感受。
【你點睇?】當局料聖誕新年期間逾1300萬人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你對本港聖誕新年市道是否有信心?會否出境旅遊?►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