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014

玉沁

  • 費吉

    費吉

    中國文史哲學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國戴維德基金會(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亞殊慕蓮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導賞員,足跡遍及外國及香港拍賣場、博物館。國內宋代窰址考察團顧問,對宋瓷硏究獨具心得。曾師從已故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現時為多個國內外私人收藏機構顧問,以及《古玩裏的金錢世界》作者。

    古董投資秘笈

    逢周二更新

 

  玉器在中國有逾五千年歷史,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如紅山文化遺址(現今內蒙古自治區)、良渚文化遺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帶)曾出土大量玉器。商王武丁「諸婦」(嬪妃)之一的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玉器收藏家,其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西北,殷墟宗廟宮殿區附近墓葬發掘出土的玉器多達755件,是商代墓葬中,出土最多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工藝水平最高的陪葬品的墓葬,其中大部分是立體或浮雕的人像和動物。

 

  收藏玉器是一門大學問,要學懂收藏必須跟隨老師,學懂分辨玉材、造型、時代特徵、車工、沁。懂得看沁,或者正確地說,有眼力分辨得出真沁或假沁是收藏古代玉器的先決條件。

 

良渚文化 玉琮 (原色深綠,受熱處變灰白色)

 

  生而佩玉,死後以玉殉葬,原是古人的習俗。古代玉器無不入土。陪葬的玉器深埋地底,年深日久,附近的礦物質,便漸漸滲透到玉裏,使原來的玉色和玉質產生了變化。如土中含銅,玉就會受沁,變成綠色。如受水銀沁入,玉色呈黑色。如受血或硃砂沁入,玉色呈紫紅色,而沁是滲入或吸收的意思,所以就將這種變化稱為受沁。出土古玉中,有受一色沁的,也有二色,三色,四色,同時沁在一塊玉上,也有各種巧沁花色,產生不同紋理變化。古玉入土越久,受沁越深,所以入土重出的玉,沒有不沾顏色的。日本的濱田青陵氏就曾經考證說明,「從土中發掘的玉,因為受到土中的酸化作用,玉的表面就會產生分解,裂痕循著玉石的脈絡而深入到內部。因為含有鐵質的酸化,就會變成琥珀黃,或者變化深褐色,也有的時候會變成黯黑色。」這裏所指的玉,指白色的玉,在受沁之後,可能會變成三種不同的顏色。如果是其他顏色的玉,那麼在受沁之後所變的顏色,也一定是玉器的本色,再加上黃、褐,或者黯黑色,所產生新的色澤,自然又不會相同。

 

新石器時代 四牙玉璧 (土沁嚴重)

 

  有硏究玉沁的學者認為,水銀是一種比重很大的金屬,極易流動,灑到地上就看不見了,因為它極易鑽到各種縫隙裏去。就是把玉器放在盛滿水銀的容器裏,玉器也只會飄在水銀上,水銀也不可能沁到玉器裏去。就是沁到玉器裏去,玉器的沁色也只可能是紅色或近似紅色。不可能是黑色的。他認為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局部是黑色的玉,這種局部黑色的玉常被人誤認為是水銀沁,其實是因為玉材含有石墨。但老一輩墨守成法的收藏家不信服任何科學論證,只會抱殘守缺,堅持黑色的玉就是水銀沁。

 

 良渚文化 獸面紋玉飾 (露雞骨白,亦稱起灰)

 

  古玉中的雞骨白是古玉中難得的一種,它的顏色雖然已變得好像煮過的雞骨一般,但仍沒有失去其溫潤的光澤。火燒過的玉則不同,它也變成了白色,但乾枯得像一塊石灰,沒有一點潤澤的感覺,這種便不能叫它雞骨白,二者一看便能分別出來。古代殉葬的玉入土的年代久遠,受到地熱的影響,於是發生了變化。由於埋葬岩層的不同,由玉器表層深入玉理的變化也不盡相同。

 

  筆者認識的玉器收藏家,水平參差,其中一位英籍名醫收藏古玉幾十年,幾百件收藏品中沒有一件是真品。他有一個特色,就是用顯微鏡看古玉的表面和內裏的沁,當然是愈看愈真。其實,分辧沁的真假不能只靠顯微鏡、放大鏡,主要是靠經驗。經驗從書本上學不來,要靠老師從旁指點,從頻密的買賣中累積而來。

 

  順帶一提,有些玉器商人在空閒時用豬鬃毛牙刷不停地刷玉器的表面,以為這樣做可以為新玉增加一層皮殻、造舊;或用手不停捽玉,以為可以捽出一層包漿,想法真是令人費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20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Comment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4-6-21 07:11 PM
  • #21
  • 回覆 #20 Nino


    玉燭的玉色愈戴愈有光澤是事實,因為有熱氣、手澤,但都要看玉種;玉質差劣,戴十年八年都沒有太大分別。

    玉燭愈戴愈靚,表示你身體會健健康康是故老相傳,我不敢說是真是假。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Nino發表於 2014-6-18 09:48 PM
  • #20
  • 自小母親就為我們幾姐妹買了玉燭,由細時戴到幾歲大,因為擔心不能卸下,因此襯可以除下的時候,把它脫下來,帶了好幾年,玉燭的玉色愈戴愈有光澤,媽媽說因為人氣把它變成這樣,兼且因為玉燭愈戴愈靚,表示你身體會健健康康。現在人大個咗,先知道玉愈戴愈靚的原因,不過,後者的事就不知道是否準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4-6-17 11:42 AM
  • #19
  • 回覆 #18 jutice


    抱歉,我不知你是女的。京繩是不同顔色丶粗幼的繩,上環摩囉街很多。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4-6-16 10:41 PM
  • #18
  • 你的好意我心領。我是女性,平日不用皮帶,又不知那裡找京繩,我寧願戴件玉墜簡單些,不過我是百毒不侵,妖魔鬼怪對我無興趣。謝謝。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4-6-16 06:19 PM
  • #16
  • 咁複雜,不如不戴。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4-6-16 11:13 AM
  • #15
  • 回覆 #14 jutice


    是嗎?你可以用條京繩縛住皮带放喺腰度,將它藏喺褲頭裏面,咁就冇人見到啦。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utice發表於 2014-6-16 12:03 AM
  • #14
  • 我很喜歡玉石的雕刻,愛其溫潤,卻很少佩戴玉器,覺得戴了,較難配襯衣服,不但沒有別人的雍容,反而顯得老成持重,人也拘謹起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4-6-13 12:14 PM
  • #13
  • 回覆 #12 Cupccc


    不論軟玉(白玉、青玉)或硬玉(翡翠),學懂分辨真假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入門者唯有多看、多觸摸和多些請教別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upccc發表於 2014-6-13 10:51 AM
  • #12
  • 我想信玉器最難看懂,有的説看質重要,如水種、冰種等。 有的說看色重要。
    有的說翡翠價值高,有的説白玉價值高,真是人云亦云,令人混亂!
    而看古玉還要學「沁」,難度真高,我小時候母親常與我帶玉,但帶久色也不變潤澤,此後便對玉缺乏興趣,另一方面,玉商開價也太㬨人,難到我這個門外漢!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老李頭發表於 2014-6-11 03:50 PM
  • #10
  • 回覆 #7 費吉(作者)


    內地人窮的太耐了,所以現在變成太心急,去賺“快錢”。所以多了不少奸商,照舊,“催谷”之事。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4-6-11 03:49 PM
  • #9
  • 回覆 #8 ET


    你所說的「打針」其實是注入樹脂及染色,這是對翡翠而言。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ET發表於 2014-6-11 03:42 PM
  • #8
  • 坊間有種說法,說有些玉的綠色紋是「打針」放入玉中的,請問是否真的有為玉器「打針」的技術?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4-6-11 02:17 PM
  • #7
  • 回覆 #6 老李頭


    長期佩戴玉器令到它看起來比較潤澤是因為玉器長期與熱氣、汗水、油脂接觸,短時間捽玉並不可能為玉件製造一層包漿。試想像一塊清代的玉經過多少年、多少人摩挲才會造出一層包漿?

    有一些賣新玉的玉器商人為新玉塗BB油試圖營造出一種滋潤的效果,想法令人發笑。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老李頭發表於 2014-6-11 10:19 AM
  • #6
  • 有關『包漿』的問題,我記得筆者早前一篇文章,提到包漿是因為玉器受到佩戴者的長時間皮膚接觸,滋潤而成。而文末部分,提到不理解售賣玉石商人『用手不停捽玉,以為可以捽出一層包漿』的論點,似乎有些衝突。
    我記得自己幼時,也曾經佩戴一些『石器』/礦石珠手鍊一段時間,有關飾物也有明顯光澤(後來停止佩戴,慢慢又變回暗啞的石色)。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nile發表於 2014-6-10 06:48 PM
  • #4
  • 回覆 #3 費吉(作者)


    Having received the two words, namely nephrite & jadeite I searched through "baidu" and learned a lot. Thanks!
    P.S. You haven't answered my question in the postscript.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4-6-10 01:42 PM
  • #3
  • 回覆 #2 nile


    It's a paradox. The jade here mentioned are nephrite(軟玉), not jadeite(硬玉) and all of them are genuine. When we say a jade is fake, we mean the craftsmanship is modern, not the jade itself, which is probably real.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nile發表於 2014-6-10 12:37 PM
  • #2
  • Not only antique jade but also modern jade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fake & genuine.
    P.S. Any chance to know their respective prices?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