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2013
天價A貨是如何煉成的?
李白的詩,辛稼軒的長短句,是文學經典,是藝術瑰寶,是因為它們的原創性,是因為它們的文字之美、聲調之美;但最重的,是因為它們觸動人心。
一首文學作品,無論是詩、詞、歌、賦,如果沒有靈魂,沒有內涵,言不及義,說的衹是風花雪月,或是胡亂堆砌,或是陳腔濫調,或是阿諛奉承,衹是下乘的文學作品。
畫,無論是水墨畫或油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媒介,亦可作如是觀。張大千,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林風眠,常玉,趙無極,吳冠中之被稱為大師,不單止是因為他們的繪畫技巧,重要的是他們的創作意念的原創性(originality)可以觸動人心。
Leonardo da Vinci’s “The Last Supper”
達‧芬奇於1495年被委任在意大利米蘭天主教恩寵聖母(Santa Maria delle Grazie)教堂的飯堂牆壁上,以聖經上的故事「最後的晚餐」,創作了一幅壁畫。
維基百科如此介紹此幅不朽名作:
『「最後的晚餐」描繪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面正方左邊第三位)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後傾,一手抓著出賣耶穌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為了呈現出每位門徒的形象,達‧芬奇將這戲劇性的一幕安排在一個大型食堂裏,讓聚集在長條桌一方的耶穌及其門徒都能面對觀眾,傳神的刻劃出每位門徒在瞬間所顯現的驚異又複雜的表情。畫面的構圖以耶穌為中心向兩旁展開,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再以高低起伏的人物動作形成、三人一組的四個小三角形,使畫面顯得協調平衡又富有動態感,同時確立了文藝復興極盛時期高度理想化的構圖原則與表現手法。』
想像不到的是這樣一幅聞名世界、永垂不朽、由公認是大師的達‧芬奇創作於15世紀的壁畫,竟然遭到一個無恥畫家的剽竊、挪用、抄襲、「二次創作」。
曾梵志 「最後的晚餐」
曾梵志挪用、抄襲、「二次創作」名家畫作早已習以為常,如抄襲阿爾布羅特‧都勒的「野兔」的「兔子」。
曾梵志這一幅「最後的晚餐」是明目張胆地抄襲達‧芬奇的創作意念、構圖、表達技巧。有評論認為此畫:「以恢弘的氣勢捕捉了中國社會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改革時期的面貌,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部資深專家黃傑瑜稱:「自2008年之後藝術品收藏的現狀是不管經濟環境如何,最重要的還是作品的重要性,只要有高質量的作品亮相,藏家還是會有信心的」。
亦有評論介紹:『「最後的晚餐」將所有的宗教人物換為戴面具的中國少年先鋒隊成員,繫著紅領巾在桌前吃著西瓜。紅領巾代表共產主義理想,而原作中的猶大,則由戴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對曾梵志而言,大陸資本經濟日益發達,畫作代表新時代對共產主義理想的離棄。曾梵志曾表示,「打領帶1980年代開始在大陸普及,而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金色領帶無疑是大陸社會變革的信號;牆壁上中國書畫和桌上的紅色西瓜則代表大陸舊時代的社會環境,「最後的晚餐」暗喻大陸社會1990年代經濟改革時期。』
尤倫斯夫婦以雞肋的價錢於2001年賣入的「名作」,最後以1.8億港元成交,尤倫斯夫婦無疑是中了多次金多寶。他們是眼光獨到,還是行運一條龍,我不知道。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屢破個人拍賣記錄,究竟成交價真真正正反映曾梵志畫作的市場價值,還是由畫廊、拍賣行、炒家堆砌出來的泡沫、願景?
2012年,當大部分人期待中國當代藝術品即將進入億元時代時,市場出現滑鐵盧,不僅作品價格大幅下滑,而且流拍率極高。這次拍賣結果也讓很多在現場的炒家眉開眼笑,他們一致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將會拾級而上。是耶非耶,我拭目以待。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