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16

審美帶來的滿足和創意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今天介紹德國哲學家康德一段話:

 

  「審美所帶來的滿足是排除利害關係、自由且獨一無二的滿足;因為那當中沒有任何迫使人去迎合的利益──無論是感官或理性的利益。」

 

  康德(Immanuel Kant)生於1724年,死於1804年,是啟蒙時期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

 

  美和美的欣賞,對美的感覺,是人類獨有而其他動物所無的。日本明治時代的美術評論家岡倉天心說過:當原始人第一次替他的女伴戴上花環,他便跨越了野蠻人的階段。透過這個舉動,他被提升到自然的基本需求之上,他變成了人。領會到這一切無用的妙用,使他進入了藝術的王國。花和花環,對於人類以外的動物來說,是完全無用的東西。欣賞花的美,是人類世界才有的東西。動物的兩性關係純屬生理需要,不會有向異性戴上花環這種無意義的動作。當產生了這個動作,就意味人類跨越了野蠻人階段,變成了有超越自然的基本需要之上的文明人。

 

  因此,康德表示,審美帶來的滿足應該是不涉利害的自由的滿足,美的欣賞與人類自然需求,如食物、溫暖等有實用價值的需求無關,是不含實際利益的,可以視為無用的東西。但是,審美能夠激發創意。無論從對大自然的審美,還是對藝術品的審美,都能啟發創意。因此,幾乎所有的發明家、科學家都喜歡藝術。正是這種無用的審美,啟發帶來許多有用的發明創造。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立即投票】今個農曆新年你會如何度過? ►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