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2014

《城堡》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作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1955),在1940年寫了一篇文章《向卡夫卡致敬》。

 

  湯瑪斯•曼形容卡夫卡是個做夢的人,「他的文章在構想和形式上往往如夢一般,就跟夢境一樣帶有壓迫感、不合邏輯、而且荒謬,是真實生活的奇怪影子。但他的作品充滿了嘲諷、挖苦、經過絕望地縝密思考的道德觀,追求正義、善良、以及上帝的旨意,用盡全副力量在努力。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風格中:一種本著良心的、坦率得奇特、客觀、清晰、而且恰當的風格。他是個做夢的人;但他在夢中所渴望的並非一朵綻放在神祕之境的『藍花』,他渴望的是『平凡的福分』。」 

 

  湯瑪斯•曼說「《城堡》徹頭徹尾是部自傳性小說。原本應該以第一人稱述說的主角被稱為K;他就是作者,確切地承受了所有這些痛苦、這些怪誕的失望。」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說:「卡夫卡的作品是如此偉大,它具有某種普世價值。我會很直接將他理解為他是歐洲文化的核心。但在同一時間,我們也分享著他的作品。我十五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他的作品《城堡》,當時我並不覺得這本書是歐洲文化的核心,我只是覺得這是我的書,這本書是寫給我的」。

 

  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爲雖然隔了將近100年,但他述說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出版《城堡》新版中譯本的台灣漫步文化總編輯奧非斯說:

 

  卡夫卡創作的時代背景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都賦予他一種難以承受的苦悶,這點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特別有共鳴。19世紀末、20世紀初,面對新舊交替、黑暗腐敗的社會現狀,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動盪不安的政治局面,面對人心惶惑不安的精神危機,陷入了深深的憂慮與迷惘之中。這些情境放到21世紀的台灣(或香港),仍然適用。

 

  卡夫卡的作品有其現代性,不論是在呈現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獨與困境,或者是描述社會性的荒謬情境,在任何時間閱讀都能帶來新意。《城堡》的寓意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其中最常見的是認為《城堡》批評官僚制度,是對於現實世界的譬喻。城堡的層層關卡象徵一個由無數文件與層層程序構成的龐大機構,一座巨大的迷宮,只能在邊緣徘徊,難以進入中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一個清晰可見的統治制度,其目的是保證權力的穩固。

 

  德國文學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說:「卡夫卡的作品天生就是寓言。但是這些作品的傷感和美麗讓它們超越了寓言……雖然表面上看它們只是在講述『可傳達的現實』,但是它們又出人意料地舉起可怕的爪子對抗現實。」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城堡》

作者:卡夫卡

由 台灣漫步文化 出版

 (天地、商務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情緒勒索任何關係均有機會發生 如何走出情緒勒索循環?►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