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2013

利姆年青人: 海洛英是潮物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四川西南涼山州的利姆鄉,是個從州府西昌還要坐上10小時顛簸巴士才能到達的偏遠山寨。這裏是少數民族諾蘇族的故鄉,也是人類學者劉紹華的田野。她想要探討一個基本而重要的疑問:為甚麼這個貧困偏鄉會成為海洛英和愛滋病雙重襲擊的「重災區」?

 

  涼山兄弟的故事,是一個現代化的悲劇寓言。對於中國的少數民族來說,現代化歷程有著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首先,1956年起,中國政府在涼山強力開展社會主義的改造計劃,給諾蘇族人烙上「野蠻民族」與「落後鄉巴佬」的雙重污名。中國政府透過人民公社制度、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鬥爭,摧毀了當地的社群關係與文化儀式,貶抑為「奴隸制」和「迷信」。

 

  接下來,1978年改革開放,涼山被市場的力量再度整合進資本主義現代性。城鄉與區域間的發展不均,隨著中國的資本主義化而急遽擴大。利姆地區的低度發展與邊緣化,加上市場文化的全面蔓延,促使諾蘇青年離鄉進城探險,成為城市的農村「流動人口」,或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到城裏耍一耍」。這趨勢變成利姆年輕男性的「成年禮」,以在摩登城市中冒險犯難來成就男子氣概。然而,不諳漢語、不擅打理自己的城市生活的諾蘇人,在競爭激烈的都市經濟裏難以成功發跡,許多人只能以偷搶扒竊來謀生。

 

  在城市玩耍的歷程中,海洛英被利姆年輕人視為一種時髦奢侈品,是時尚與地位的表徵,而非主流社會所界定的「毒品」。成癮的流動青年傳回涼山的,不僅是海洛英,還有日益擴散的愛滋疫情與社會苦難。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作者:劉紹華

由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立即投票】今個農曆新年你會如何度過? ►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