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2012

「一進一退」的兩個面相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獨居湖畔的美國十九世紀散文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因為寫了一本《湖濱散記》而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在議會裏,在論文中,在畢業典禮上,甚至是婚禮上,人們對他的那些話頻頻徵引。

 

  讀了《湖濱散記》,不少人當梭羅是「隱士」,中文讀者甚至會聯想到陶淵明。實際上,梭羅「旅居」湖畔的兩年多時間裏,不時有作家愛默生等人造訪。他說:「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過一種審慎的生活,只面對生命中最本質的事物,看看我能否學到它必然教給我的東西,不要到死了才發現,其實我沒有活過。」

 

  梭羅其實不只是散文家,他是多面的。有學者說梭羅有五副面孔:哲學家與藝術家、科技發明人、激進的反奴隸制者、公共事務活躍份子、不息的生命之河。今天的環境主義者為梭羅又加了第六副面孔:環保先驅。

 

  梭羅的兩篇演講《公民不服從》與《沒有原則的生活》,正好概括了梭羅作為公共事務活躍分子和退歸簡單生活的兩個面相。兩篇演講閃耀真誠的光芒,帶你重新認識近代史上最叛逆的靈魂。中國知識分子崇尚「進有孔孟,退有老莊」。兩篇演講正凸顯了梭羅「一進一退」的兩副面孔,二者交相輝映,讓我們讀到梭羅進退之間的智慧與從容。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公民,不服從!:梭羅最後的演講》

作者:亨利.梭羅

由 紅桌文化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當局擬關閉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你認為若其關閉是否可促進全球和平穩定?►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4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Comment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scl發表於 2012-12-10 10:51 AM
  • #5
  • 審慎的生活~也許是梁特首應該好好細味一句話,不要說起自己那年為香港做了功勞時記得清楚異常,對自身犯錯之事就不記得或是不清楚,如此兩幅面貌,想市民相信也真難,早在選舉時已有很多人都說不了解他,現在終也明白了,如此內外不一之人,必令人生疑及不信任,希望他好好讀下此作品,不要日後才知其實我沒有活(好)過。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kakaluk92發表於 2012-12-9 08:18 PM
  • #4
  • 人生就是這麼複雜,要生存在一個複雜社會上,面面俱圓是要的,人要有自我,唯有獨居於一寧靜,與世無爭的地方才可以,簡單生活人人都想,但實際上未能如願。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AdamsC發表於 2012-12-9 04:43 PM
  • #3
  • 就像是中國的道家學說一樣,一個人過剛將易折;過柔則無力,要得到成功,就得剛柔並濟、進退有據。長期的將自己定在有為和無為之間,不太急燥也不太輕緩,可能這個就是一個人,最理想的生存之道吧!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Lingling168發表於 2012-12-7 01:31 PM
  • #2
  • 我工作了多次, 我也有二個面孔, 內心我是很平靜, 與世無爭, 但一回到公司, 我便不自覺的變了另一面, 事事設想周到, 有時甚至要去想怎去令對方服從, 所以我一定要公私分得很清楚, 否則很難適應到二種不同的變化.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