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2016
【3分鐘開店】將Instagram變最佳網店平台
Jimmy Leung
Jimmy Leung
私募基金負責人,擅長結合傳統經濟及互聯網、管理業務分別在倫敦、矽谷,香港。涉及房地產、互聯網及跨境電商等產業,與多國實業家、創業家、天使投資等擁有廣大的人脈。行事低調,口頭禪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改朝換代Digital
本欄逢周一更新
每到暑假,就好多師奶、闊太、客仔打開來,「Jimmy哥,你地請唔請Summer Intern?」「請!多多都請,不過返深圳。」「做乜架?」「電商。」
電子商貿其實已經開始了十多年,由以前的網上拍賣,Amazon賣書,eBay,淘寶這類型的market place,到最近爆鑊的蜂癲BeeCrazy團購,模式不停轉變。但有幾個要素應該是不變的。價格比實體鋪平,種類比實體鋪多,服務對象不再只是大眾,長尾理論(Long Tail)下,對眾多小眾的潛力也得以發揮。
不停進步的地方,在於交易有保障(淘寶作為第3方的保障),付款有幾方便安全(由VISA / Master, 到近年的eWallet, P2P, e-cheque,甚至剛會在香港推出的Apple Pay),物流成本怎樣控制(尤其是跨境電商,及因而出現的代購),怎樣讓高質素的商品及賣家能被發現(如Etsy,台灣的文創電商Pinkoi),以及消費裝置的轉移(由以往的桌面電腦轉去手機)。
五花八門,競爭也非常激烈,但牽涉的市場是非常龐大。有市場調查指2015年全球網上商店銷售額為1萬6000億美元,比2014年上升20.9%,佔全球零售總和24萬億美元的6.6%。每天仍有新的電商模式產生,去爭奪這仍在起步階段的龐大市場。
除了日漸龐大的電商市場外,還有兩個全球性的趨勢。
第一,移動裝置的興起,目前超過一半,有些網站更有六至七成的流量是從流動裝置來的。
第二,社交平台的強大。以往網購總會是去大品牌,或大型marketplace尋找或瀏覽適合自己的產品。但現在大的小的品牌已經直接可以透過社交網絡接觸其目標客群,甚至直接進行網上銷售。
港產StartUp Boutir就是看準這幾個趨勢(電商,流動裝置,及社交平台)創辦,就香港的市場來看,2015年Facebook公佈的數據,在香港Instagram 用戶中5個最熱門的Hashtag,有2個是跟網購有關,過萬計品牌及店主會使用Instagram作為推廣及網購的渠道。可惜的是,Instagram 本身並不是設計作電子商貿,有很多最基本的電商功能在Instagram 也是沒有的。包括產品及貨存管理,訂單管理,支付整合,物流等。但基於用戶的數量及engagement level,肯定Instagram仍然是最有效的推廣平台,但在這以外若有其他工具及系統能補足Instagram 對電商功能上的支援不足,便可真正幫到小型品牌及網店店主。
用戶可以無需桌面電腦,只需智能手機便可開檔做生意。我自己用Boutir開了一家店賣泰國佛像,竟然有來自巴西的訂單。只需3分鐘,我便能擁有一間有Responsive Design,及可直接透過VISA / Master / PayPal 戶口支付,物流系統的網店。用手機簡單上傳照片新增產品又得,直接連接Instagram 戶口把Instagram照片匯入成產品又得,有買家留言或新訂單均可以即刻收取手機實時推送,利用手機處理查詢及訂單。
這個港產Social mCommerce StartUp希望把開設及管理網店的門檻拉到最低,開了冇耐,就馬上有鬼佬公司抄襲,知道係好野嘛。
當然,真正能持久經營一間網店並盈利,並不是3分鐘咁簡單。更精準的Digital Marketing,就是自動的把產品發佈到Facebook 及Google的商品Feed中。商戶可透過新功能去發放在Facebook Dynamic Product Catalog上或Google 上的Re-Targeting Adv,把廣告集中推送給曾經瀏覽過推廣中的產品,或系統偵測到的相類似產品的用戶群中,進一步推高成功購買的轉換率。
我問Boutir老細:「你平台上目前有幾間舖?」「八千間左右。」「咁,每間鋪每個月比$1,000廣告費你,8,000 x $1,000,你咪好肥?」他笑而不語。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