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1/2013
中東戰爭
鄺社源
鄺社源
鄺社源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石油學者,具有豐富國際業務開發管理經驗及擁有全球石油勘探開發經驗的高級石油工程師。他1974年取得美國南卡羅連納州州立大學電腦系學士,1977年在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獲石油工程碩士及奧克荷馬州的工業管理碩士學位,曾在美國能源部任職研究工程師及在美國ARCO(即今BP)石油公司和太陽石油(SUNOIL)公司任職高級石油工程師及駐華總代表。鄺教授於2008年受邀加入中亞能源控股(00850)為副主席及營運總監。
鄺教授具備35年全球的石油勘探開發經驗,包括美國、加拿大、中國、南美、澳大利亞, 中東及北非洲各國陸上與海上的勘探及鑽探工作資歷,隨技術及管理外,又與中國及各國石油業界高層稔熟,對國際石油業操作認識。他於1999年把自己註冊商標「PetroChina」無償贈送給中國石油,作為該公司用於紐約及香港(00857)上市之用而受到中央嘉許。鄺教授經常在報上發表有關石油能源文章、並時常接受中外傳媒電視採訪有關能源政策問題。他對中國能源的發展路向關注,並時常作公開演說有關石油及能源專題。oilandgasfeedback@gmail.com石油戰爭
英國在沙特競投敗北後,1935年就轉往卡塔爾 (Qatar),很快又發現大氣田,1938年發現大油田,與美國分庭抗禮﹗但美國眼見氣田超大,就向卡塔爾誘之以利,把美軍第五艦隊駐在該地,以人多勢眾,實行割據中東,互不相讓,為了油,兄弟都無情講。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相繼「攻佔」中東5大油國的4個(即沙特、科威特、阿聯酋、伊拉克),只剩下伊朗還未臣服,但這也是遲早之事。石油、軍事、政治就好像三胞胎,分不開來。
1917年11月2日,英國在鄂圖曼帝國裏面劃分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家園立國,開了瓜分中東的先河。1917年12月,世界一戰即將結束,耶路撒冷向英軍投降,結束了400年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今土耳其)統治和英國至1947年的30年軍管開始。1920年巴勒斯坦(Palestine)正式交由英國託管,所謂託管機制,是根據巴黎和會<國際同盟條約>第22條所建立的,就是說假如一個地區自己管理不來的話,可以委託先進國家代為管理,直至自己能夠自主為止,這個概念寫進了1919年所簽定的<巴黎條約>。當時在巴勒斯坦只有1%居民是猶太族裔,85%是阿拉伯人,英國選擇巴勒斯坦這個地點,並非偶然,而是經過深思熟慮。
這是通往英國殖民地明珠印度的中途島,更是鄂圖曼帝國中東油區的咽喉,因為英國人知道,在猶太人主導下的巴勒斯坦,只有在英國保護之下才能生存,控制了這一中途樞紐,英國就可非常高效的把全球的殖民地物資原料輸送,尤其是非洲的黃金及中東的石油這兩種舊與新的國富強兵標準。英國皇室知道只要牢牢控制著這兩種物資,那麼全球每一個國家都會在米字旗下稱臣。英國的稱霸世界三條支柱是:1.掌控全球金融, 2.控制世界海洋, 3.控制霸佔戰略資源:黃金與石油。
而由於德國過於重視了自己的鋼鐵及煤炭方面的優勢,而忽略了石油這種戰爭的血液的重視,因而導致一戰失敗。而法國則在一戰後經濟已被拖得筋疲力盡,在前鄂圖曼帝國的中東地區已無力部署,只有任由夥伴英國屯了百萬大軍,把中東大部分地區納入英國統治之中。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正式在巴勒斯坦建國,這就是以色列(Isreal)。中東在1948–1973年期間,在巴勒斯坦 (Palestine)及其周邊地區,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曾發生過4次戰爭,其最深層的目的,就是取得中東地區的控制權,進而擁有該地的石油資源。而美國以以色列的支持者的姿態出現,蘇聯則在幕後支助阿拉伯國家,美國則是「兩頭鵰」,對阿拉伯國家兩面逢迎,一時是「紅臉」,一時是「白臉」,一時則「紅白」同時出現,做好做歹,看石油利益以定。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4日在美國的支持下,猶太人正式宣佈以色列立國,即時引起阿拉伯國家如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約旦、黎巴嫩等「公憤」,召集軍隊5萬人,聯合向以色列進軍,以色列用10萬大軍與阿拉伯國作戰,生死存亡,繫於一戰﹗以色列在同年7月、10月及12月展開反攻,由於阿拉伯國軍心不一,並無統一戰略,故此被以軍打敗,戰事結束,以色列有6千人陣亡,阿軍則是此數的雙倍,戰事拖至1949年,然後埃及、約旦、敍利亞和黎巴嫩分別與以色列簽定停火協議,設定了除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及加沙之外,巴勒斯坦為以色列所擁有,直接使過百萬計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變為難民。
Mid East War
第二次中東戰爭是在1956年10月20日,在英法的指使下,以色列藉口埃及要收蘇彝士運河為國有而與英法聯軍出兵埃及,侵入西奈半島。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6日之戰,發生在1967年6月5日。事發於同年的5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從蘇聯KGB方面收到錯誤情報,指以色列已出兵在西奈半島南面邊界壓境。埃及立即作出反應封鎖蘇彝士運河,不准以色列船隻通過,而以色列則指埃及是藉口佔領阿喀巴斯灣,一時雙方拔刀相向,而伊拉克亦在5月23日宣佈加入戰圈,派軍入境,以色列在6月4日宣戰,首先空襲埃及及敍利亞據點,轟炸機場把對方軍機盡毀,無法起飛,之後用陸軍再圍攻埃及,埃軍在無空軍支援之下大敗而舉手投降,以色列相繼成功佔領加沙、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東城區及敍利亞的高蘭高地,迫使阿拉伯國停火。此役之後,大挫阿拉伯國的軍心,樹立了以色列的「軍力過硬」形象,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遷徙變為無家可歸,以色列又不願意退出蘇彝士運河以東的埃及佔領區,因為不想放棄剛搶回來的在西奈半島的阿布努迪斯油田(Abu Rudeis Field)。以色列擴張其殖民計劃使民族仇恨更加加深,導至伊斯蘭極端份子的崛起及種下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遠因。第四次中東戰爭又叫十月戰爭或齋戒月戰爭(Yom Kippur War),發生在1973年10月7日伊斯蘭的齋戒月裏,當時埃及和敍利亞突然向以色列突擊,意圖收復在1967年6日戰爭中被以色列所佔之西奈半島及高蘭高地。 (未完待續)
讀者回郵地址﹕oilandgasfeedback@gmail.com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