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內地7大病原體夾擊!急性呼吸道疾病有南下跡象?東莞小學爆流感停課4日!支原體肺炎和傷風感冒有何分別?

內地7大病原體夾擊!急性呼吸道疾病有南下跡象?東莞小學爆流感停課4日!支原體肺炎和傷風感冒有何分別?

健康解「迷」

  港人北上注意,內地近期爆發急性呼吸道疾病疫情,對象以小童為主。國家衛健委昨日(26日)表示,原因在於多種呼吸道病原體同時發作有關,包括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當中,東莞有小學班級近日出現流感症狀,需停課4天,病發潮大有南下跡象。

 

各年齡層流行不同病原體

 

  國家衛健委昨日(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指,隨著內地各地陸續入冬,呼吸道疾病進入高峰期。據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流行的病例以流感為主,此外還有鼻病毒、肺炎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原,因此內地近期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疫情,與多種呼吸道病原體同時發作有關。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內地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例,在不同年齡層流行的主要病原體亦各有不同。當中,1至4歲的病例以流感病毒、鼻病毒為主;5至14歲病例以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腺病毒為主;15至59歲病例以流感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為主;60歲及以上病例以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和普通冠狀病毒為主。

 

  國家衛健委發言人米鋒向民眾呼籲:「要堅持戴口罩、多通風、勤洗手的衛生習慣,倡導『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積極接種相關疫苗,有呼吸道症狀時要做好防護、保持社交距離。」面對各地求診人數增加,國家衛健委要求加開診療設施,適當延長服務時間。

 

胡錫進孫女亦染疫

 

  隨著內地爆發急性呼吸道疾病,北京、天津、大連、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醫院兒科持續爆滿。當中,天津兒童醫院單日門診量突破1萬人次,部分醫院甚至把骨科、婦科都改成了呼吸科,收治染疫患者,有部分醫院的輸液掛號已排到2,000號以上,部分染病的孩子甚至需要在輸液室裡做功課。為應對激增的病例。有內媒報道指,北大婦產兒童醫院的兒科門急診外側本月22日起已新增兩個「臨時輸液區」。

 

  內地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也發微博表示,自己的外孫女燒到了40.6°C,過去沒燒過這麼高,「各大醫院的兒科全都擠爆了,北京三甲醫院檢查排隊大多要5個小時,輸液排隊時間更長,帶孩子去醫院晚上掛號凌晨才看上病,那樣的滋味經歷了才知有多難受。」

 

  此外,內地多地的學校都有學校班級因為大批學生身體不適請假,需要停課數天,當中更包括廣東東莞。據東莞市萬江第二小學上周五(24日)發通報證實,一年級108班超過三成學生感染流感或出現發燒症狀。校方決定108班由即日起停課直至周一(27日),期望家人能夠在學童居家學習期間做好安全監管,急性呼吸道疾病高峰大有南下跡象。

 

支原體肺炎vs傷風感冒

  針對內地肺炎支原體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於社交平台發文,提及中國國家衛健委曾指出中國的呼吸道疾病情況有所上升,並歸咎因為取消了新冠防疫限制,以及已知病原體的傳播,包括流感、肺炎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等。

 

  本港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早前接受訪問時指出,肺炎支原體感染後病徵與流感相似,但部分情況亦會出現氣促及皮疹等,提醒港人北上後如出現傷風感冒症狀且持續2、3天未退,應即求醫。

 

肺炎支原體VS傷風感冒6大Q&A



1.與傷風感冒、流感有何分別?

  一般傷風、感冒、流感、新冠肺炎或腸病毒是由病毒引起,只會影響上呼吸道。

  肺炎支原體的病原體是細菌,細菌會在細胞生存,可造成肺炎和影響上、下呼吸道,甚至影響其他器官例如心臟。

 

2.與流感病徵一樣嗎?

  流感常見病徵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肌肉痛、疲倦和頭痛;亦可能出現嘔吐和腹瀉等。

  肺炎支原體除上述病徵外,也有機會出現氣促、皮疹和耳朵感染等,並有5%至10%患者會患上非典型肺炎。

 

3.與流感潛伏期有何分別?

  流感潛伏期一般約為1至4天。

  肺炎未原體潛伏期較長,介乎1至4周,通常為3周。

 

4.兩者在診斷和治療上有何分別?

  林緯遜指肺炎支原體相對上較難診斷,需用專用較昂貴的核酸檢測劑測試,而一般常用的抗生素,例如巨環內酯(macrolides)均對肺炎支原體無效,往往會令診斷延誤和較難對症下藥。

 

5.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肺炎支原體?

  如北上旅遊,如回港後出現傷風感冒症狀,且持續2至3天仍未消退,同時皮膚或其他器官又出現異樣,便有可能感染肺炎支原體,而非一般感冒,應盡快求醫。

 

6.北上旅遊如何預防肺炎支原體?

  預防感染肺炎支原體,與預防一般傳染病如新冠肺炎一樣,應時刻保持個人衞生,在人多地方佩戴口罩、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包括在觸摸口、鼻或眼前、進食前、如廁後、觸摸公共設施後洗手。

資料來源: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衞生署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