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誠哥之選】保溫壺隨時變成細菌小天地?

【誠哥之選】保溫壺隨時變成細菌小天地?

健康解「迷」

  不少人愛用保溫杯沖麥皮,或用燜燒杯帶粥或飯,不過,如器皿洗刷不當,隨時會成為細菌溫床。有專家指,保溫杯金屬內膽表層會被鋼絲刷留下凹凸痕跡,增加藏菌機會。而保溫杯的保溫時間有限,即使是儲存剛煮沸的食物,超過6小時後,溫度亦會降至攝氏70度,食物很易變壞。

 

 

放逾6小時 溫度大跌

 

  80後新手媽媽岑小姐會為半歲女兒煮固體食物,平日煮一煲粥會分為兩餐食,部分已煮好的粥會放入燜燒杯,惟她發覺食物會變味。「倒一半粥仔畀BB食,待4小時後再食第二餐,但第2次打開燜燒杯時已聞到食物有臭味。」她翻看燜燒杯包裝盒,才知保溫只有攝氏50至70度,其後不敢再將食物存放在杯中太久。

 

生化學專家關志邦

 

  生物及化學專家關志邦表示,保溫杯及燜燒杯等容器主要構造部件為金屬內膽及膠蓋,部分金屬內膽表面鍍上一層含鉻(chromium)薄膜,增加其耐熱性。「要是倒入滾水或剛煮滾食物,大概6小時後溫度會降至約攝氏70度。當保溫時間逾6小時,溫度將下降更多,意味食物變壞機會隨之上升。

 

  他指,最易令食物滋生細菌的溫度介乎攝氏5至40度。「例如附在雞蛋及蔬菜上的沙門氏菌,要以攝氏55度煮1小時,或是75度煮10分鐘,才可把細菌殺死。當保溫杯及燜燒杯溫度不夠高,細菌就難以被殺掉。」若把部分食物從杯中倒出,然後再將蓋擰實,其實大部分熱氣已外洩,令杯內溫度加快下跌,食物就更易變壞。

 

 

清潔刮花內膽 成細菌溫床

 

  清潔保溫杯及燜燒杯時亦要留意。清洗內膽時切忌用鋼絲刷,以免刮花金屬表面,使保溫薄膜脫落,以及在金屬內膽表面留下凹凸痕跡,增加細菌隱藏的機會。關志邦說:「杯蓋設計亦很重要,因蓋位鬆掉時,熱力就會易散走。」部分較新設計的產品,蓋面備有活塞小孔,當要打開蓋時可打開活塞排氣,方便將杯蓋擰開。

 

  消委會報告曾指,不應打開燜燒杯瓶蓋觀看,免失去保溫效果,食物中心溫度須維持在攝氏75度才算安全,食物亦應在6小時內食完。

 

分開幾次食 健康陷阱

 

林永和醫生

 

  家庭醫生林永和指,放入的食物及湯水,最好是熟透及煮沸。此外,進食時應將食物倒入另一容器,不要「食幾啖後,又蓋好個杯,隔一陣又食」,因口水有細菌,細菌可透過筷子或匙羹「污染」杯內食物。

 

  林又指,每次打開杯蓋時會流失熱力,「以食物有攝氏70至80度為例,若是倒走一半,餘下溫度只有攝氏50至60度」,因此,杯中食物宜一次過食完。長者、幼童及腸胃弱的人士,應減少使用保溫杯保存食物,因易藏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金黃葡萄球菌等。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3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