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6/2023
沒有綠幕、堅持用菲林拍攝!Wes Anderson新戲《Asteroid City》,再次展現獨特的美學魅力
汝勤
汝勤
本地設計師(MADE IN EDEN)、手作人(EDEN CRAFTS WORKSHOP)及紳士文化平台(WALKING DAPPER)的左腦,主張在細節中透現文化內容,從音樂、電影、歷史、人文...多角度品嚐每個時尚風貌,在現代與傳統的互相激盪之下,道出你我他身上每件服裝的背後故事。
The Dapper Style
逢周二更新
如果有一部永遠毋須關掉的電視,我會想每日24小時不斷重播Wes Anderson的電影。這是第一次看罷他電影的感覺,最近看過新作《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後,自然而然地再次被觸動,好想讓那些緩慢調子與平靜畫面在腦海無限loop,不知道其他觀眾有沒有這種治癒的感受?我嘗試從學術研究與胡思亂想的角度找出原因。
大部份文章介紹此片必定提及的關鍵詞—「置中美學」,仿似是Wes Anderson電影必備的check point,可是依筆者看來,《Asteroid City》的置中構圖並不太多,我甚至不太想得起來。再者,他過往的「置中」是連帶著「對稱」,那種追求重量比例極緻平衡的視覺語言,跟今次的新作有點不一樣。主要給觀眾親切感的,首先是畫中畫的構圖,例如是窗中有人、人中有相、相中有人…等層層相扣的安排,換個角度可算呼應著「戲中戲」的設定,敍事者道出一個編劇作家撰寫一部發生在Asteroid City的舞台劇。讓觀眾看得頭昏腦脹,但意亂情迷。
第二個簽名式的Wes Anderson電影元素,相信是極具風格化的色彩調配,仿如50年代廣告插畫的用色,背後埋藏了很多精妙想法與執行。他跟攝影師Robert Yeoman一貫採用Kodak 35mm菲相的傳統拍攝方式,觀眾看在眼裏是濃艷又具格調的經典電影色溫,正如看王家衛電影的偏色菲林效果,總覺得是現在的數碼拍攝無可能tune得來。他們更曾在訪問中提到,菲林拍攝能夠讓大家更專心認真工作,演員也會因為資源有限的壓力而發揮得更好,不像數碼拍攝般長期無cut機,基本上可以無限retake。
為了追求獨特的唯美效果,美術團隊在劇服造型及場境製作上完美配合,遠赴西班牙建構了此1950年代美國西部小鎮實景,由於沒有使用綠幕拍攝,加設的仙人掌、圍欄、小鳥等景物,亦帶來一種道具質感,而且Wes Anderson的世界是沒有垃圾的,看起來荒誕卻又不太異常,也許正是討人喜歡之處。
第三是光影。Wes Anderson、Robert Yeoman希望採用日光為主,換言之每天便要追趕太陽拍攝,但試想像下在烈日正午的沙漠,光影強烈定必會出現硬朗剪影,像《Paris, Texas》(1984)那種日光效果是他們盡量設法避免的,結果就運用了大量dimming、soft diffusion技術,形成了平面圖畫一般的和諧調子,非常Wes Anderson。還有留意到他的景深永遠極深?既有focus在首排演員,但後排景物甚至遠處的廣告牌文字亦能逐一看清,總是讓我有種閱讀圖畫故事書的感覺。
《Asteroid City》跟過去幾部作品一樣群星拱照,Tom Hanks、Margot Robbie、Scarlett Johansson、Jason Schwartzman等人,其陣容名單相信也不用多介紹。有趣的是,大家的發揮均有別於平日主演的荷里活大片,畢竟Wes Anderson的敍事手法有點像小朋友喃喃自語,演員的對白多是瑣碎繁雜,一時詩意滿滿,一時鬼馬狂想。當然,最重要始終是導演的品味與視野,否則多大卡士、千億打造亦可以庸俗噁心,加上Wes Anderson戲中主角總是帶種崇高意志,不論背後動機有多無關痛癢。
可能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華麗視覺,而是知道下一瞬間能見到人性美好,卻又像唯美極緻的畫面構圖,美好得很不真實。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