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2023

藝術家Fernando Botero 逝世:「我畫得不是胖子,而是體積帶來的美感。」

  • 收藏文章
Text: Helena Hau

  畢加索花了四年畫得像拉斐爾,但卻花了一生學習如何像孩子般畫畫。孩童的眼睛和世界總是簡單純粹的,沒有過多的雜質,使成年人在複雜世界中偶爾會投出羨慕的眼神。

 

  在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Fernando Botero)的畫中,似乎就能找到一種相視而笑的感覺。豐腴的人像、加大碼的物品總帶著一種逗趣的感覺,不管是多麼嚴肅、還是平凡的題材,經他的畫筆描繪之下,為觀者帶來了另一種視覺的樂趣,體現了對於量體的美感和可塑性。

 

費爾南多·博特羅《自畫像》(1998)

 

  然而,本月9月15日,Fernando Botero在摩納哥的家中因病逝世,享年91歲。Botero於1932年在哥倫比亞麥德林出生,早年喪父,很小的時候被送進鬥牛學校進行訓練,為成為一名鬥牛士做準備;後來,他發現繪畫比鬥牛更能展現一種反抗的精神,因此進入了藝術學院進行學習,更成為了藝術家,並一直執筆到老。

 

  Botero被視為當代拉丁美洲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以圓潤、具象的油畫、雕塑聞名,標誌性的繪畫風格更被稱為「博特羅風」(Boterismo),其作品更被廣大博物館收藏。Botero 雖然很早就舉辦了個人展覽,甚至售賣過畫作,但他在紐約藝術圈打滾的生活並非在家鄉般如意,而他充滿膨脹的畫作也沒有受到人的青睞,但他反叛的精神和日復一日的堅持,才有了屬於自己別樹一格的繪畫語言,並被人認可。

 

  Botero的題材大至重新詮釋大師作品,如《蒙娜麗莎12歲》(1978)、《阿諾菲尼夫婦(模仿范·艾克作品)》(1997),小至身邊的日常事物,但都撇不掉濃郁的民族色彩。透過古典的構圖、鮮明的色調和拉丁美洲獨有的圖騰元素去描繪哥倫比亞的文化風貌與民族特色。這是他的血統,儘管在紐約生活了十多年,他也認為自己就是哥倫比亞人。

 

費爾南多·博特羅《阿諾菲尼夫婦(模仿范·艾克作品)》(1997)

費爾南多·博特羅《蒙娜麗莎12歲》(1959)

費爾南多·博特羅《La Fornarina》(2009)

 

  「肥胖」、「圓潤」、「膨脹」似乎都是Botero筆下所描繪之物的形容詞,對此,他是這樣說的:「我畫得不是胖子,而是通過現實題材來表達一種體積帶來的美感和塑性。藝術是變形和誇大的,跟胖子沒有關係。」他嘗試解釋觀者觀看繪畫時的愉悅感從何而來,他表示,比起骨瘦如柴,大家似乎更喜歡微胖及紅潤的感覺,因此,這種重體量的誇張手法也成了他的語言。不僅如此,反比例也是他畫中的其中一個趣味之處,如畫作《扮裝成委拉斯貴茲的自畫像》(1986),畫中模特明顯比畫家要小得多,就宛如一個娃娃坐在床上,這種以小勝大的表達手法也成為畫中一絲亮點,與膨脹的描繪手法一樣,一反常態。

 

  Botero的畫,固然帶著一種趣味,卻也是他對於生活、社會、政治的批判。如馬戲團系列、宗教系列,甚至他喪失四歲大的兒子Pedro時,他都以自己的繪畫語言回應著一切。或許就如他所說的:「藝術是精神性的,是擺脫生活困難的出口。」(Art is spiritual, an immaterial break from the difficulties of life. )

 

費爾南多·博特羅《主教》(1989)

費爾南多·博特羅《哥倫比亞的生命》(1992)

費爾南多·博特羅《馬上的孩子》

費爾南多·博特羅《梨》(1997)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