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1/11/2017

天價書法作品

  最近幾年,古代書法作品,就算是臨摹本,也被炒上天價,可說是一字千金。

 

  根據拍賣記錄,最貴的五幅作品分別是黃庭堅《砥柱銘》4.37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3.08億元、宋徽宗《臨唐懷素聖母帖》1.28億元、曾鞏《局事帖》1.08億元、朱熹等《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1.008億元。

 

  不論這些拍品是真是假,古代大書家的傳世書法作品一直都有價有市,因為始終古代大書家之傳世作品非常稀缺,一字難求,作品不斷被炒高,是市場的正常現象。

 

  書法作品有價有市,當然就會有很多贋品充斥拍賣場。遠的不說,近代大書家何紹基的偽作,我曾經在一間中國大陸的龍頭拍賣行的一個拍賣會的五件拍品之中,看到四件,偽作的比例令人震驚。至於其他二、三線拍賣行、網上拍賣的偽作,更是多不勝數。

 

  大書家的作品有價有市不用多說,連慈禧太后另有代筆之人的書法作品也賣得好價錢,真是令人費解。字是不足觀的館閣體,人是令滿清王朝衰敗的老太婆,買家欣賞的是甚麼?如說沾染一點皇家氣象,作品可不是出自慈禧太后之手。

 

  滿清王朝非常注重皇子的教育,因此滿清皇帝大都能文能書,比起明朝的皇帝,在個人文化藝術修養方面,優勝得多。就算是至不濟的同治,也有一點點墨跡傳世。

 

 

 

 

  順康雍乾的書法,散見於紫禁城各處。例如太和殿《建極綏猷》匾額、中和殿《允執厥中》匾額、保和殿《皇建有極》匾額均為乾隆所書;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由順治書寫,康熙摹勒上石,原跡藏於故宮御書處,乾清宮懸掛的是乾隆摹拓的,後來嘉慶朝失火,匾額被燒毀,嘉慶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現在所懸掛的應當是那個時候的摹拓本。文泰殿的《無為》匾額為康熙所題,而養心殿的《中正仁和》匾額由雍正所書。

 

  既然滿清皇帝的書法在紫禁城隨處可見,這就容易被人觀摩、摹仿,因此仿真度極高的皇帝書法作品便大量在市場上出現,因為能寫出順康雍乾館閣體書法的人多不勝數,再加上皇家書法有價有市,奸商、造假者不可能不動心的。

 

  2011年,一幅康熙所書《清慎勤》匾額,在北京保利秋拍賣了1495萬元人民幣。

 

 

 

  本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廣州華藝國際將會拍賣兩幅皇帝所書匾額,一幅是康煕所書的《鶵鳳先聲》,估值800,000-1,200,000元人民幣;另一幅是乾隆的《名閥令器》,估值3,800,000-5,800,000元人民幣。兩幅拍品的年代,拍賣行標出「暫無」!

 

  一間藝術媒體為這兩幅拍品引經據典、大吹特吹,指出「近二十年文物巿場所流通的御筆真迹,大多數最早都出自北京文物商店的。而北京文物商店的藏品則大多數源於文革查抄,或國有文博機構的調撥。華藝國際秋拍上呈現的兩件御筆書法,便就是來至於北京文物商店的舊藏,至今我們仍然能夠在兩幅畫作上找到北京文物商店的原始標簽,成為了它們來源有序的最好證明了」云云。呵呵。

 

  收錢替拍賣行寫推廣文章(鱔稿)的不懂行藝術媒體的說話,我從來等閒視之。首先,就算兩幅匾額同樣源自北京文物商店,並不足以證明它們是真迹。北京文物商店從不賣假東西?第二,我只聽過「來源清晰,傳承有序」。藝術媒體說是「來源有序」是耍小聰明,暗示兩幅匾額「來源清晰,傳承有序」?

 

  根據藝術媒體報導,康煕所書的《鶵鳳先聲》,當年北京文物商店標價一圓,就算是幾十年前,也便宜得交關。

 

  兩幅拍品同樣沒有「康熙御筆」或「乾隆御筆」四個字,只在匾額中上位置鈐一方章「康熙御筆之寶」和「乾隆御筆之寶」,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匾額的體制不符。

 

  講到傳承,兩幅拍品同樣付之闕如,即是說自從北京文物商店賣出這兩幅拍品之後,幾十年來的收藏家全不見經傳,兩幅拍品亦不見著錄,好像是橫空走出來的。有興趣競拍的藏友,謹慎為妙,切勿以為是大漏。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古董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