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19/12/2024Text: 麥安(轉載自藝術當下)

將拍賣搬上劇場!「純粹藝術拍賣會」:一場虛實之間的戲劇實驗

 

《純粹藝術拍賣會》 現場氣氛 左:李康廷、林鈴、郭瑛(顧問團) / 中:陳惠立(藝術家)/ 右:郭心怡(拍賣官)

 

  「交易將真實進行,得標者可將藝術作品帶回家。」— 《純粹藝術拍賣會》

 

  這是一場打破邊界的創新實驗——既是一場真實的拍賣,也是一次充滿戲劇張力的表演。[1]跟一般的拍賣一樣,有提交競投,並且是確實的交易。在拍賣會結束後,律師會與藝術家和成功競投者立即正式簽訂合約。然而,這場拍賣會徹底顛覆了固有的框架。買家、藝術家、拍賣官及顧問團的互動,無形中讓所有參與者都成為一場「戲中戲」的表演者,混淆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

 

多重身份:是演出還是現實?

 

  拍賣是一個純理性的、講求功利計算與策略的活動,以價格作為唯一的評估指標;整個過程中藝術家缺席,而價格也和藝術家無關,挑選拍賣品的首要考量是金融市場的價值。

 

  為何這場拍賣是一場「戲中戲」?因為它成功地模糊了表演與現實的界線。「戲中戲」是戲劇史上一種引人深思的手法,打破了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第四面牆,讓參與者在虛實交錯的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角色與行為。正如莎士比亞的經典《仲夏夜之夢》中,原本嚴肅的「戲中戲」透過真實的工匠們粗疏的表演需顯得荒誕滑稽,但同時展現了角色與觀眾、虛構與真實之間的交錯。[2]

 

媒體藝術先鋒莫奔與其NFT作品

 

  在《純粹藝術拍賣會》中,這樣的交錯表現在不同身份的人與表演者身份的流動性上:臺上,拍賣官主持拍賣流程,藝術品的投影映現,舞臺中央則是每位藝術家的焦點位置,臺側坐著幾位顧問專家。競投者不再僅僅是消費者,而是需要從觀眾席中站起來,解釋自己的出價條件;拍賣官既是流程的主持者,也是現場的協調者;她是即場翻譯,也是場務,以肢體語言提醒各人的時間引發幽默的效果;顧問團又在競投中發表對藝術價值的專業評估;藝術家則即興回應競投者的條件,熱烘烘的互動過程中既有情感交鋒,也有荒唐和充滿趣味的場面。坐在臺下的觀眾也並非完全旁觀,他們的揶揄或評論成為另一種參與,無意間成為戲劇的一部分,構成現場氛圍的重要元素。此刻,所有人都被捲入一場集體「表演」,進一步交織戲裡戲外,讓拍賣會成為一場多層次的戲劇表演。

 

  毫無疑問,《純粹藝術拍賣會》是一場有意模糊界限的藝術實驗。它看似模仿了一場典型的藝術拍賣,但卻巧妙地顛覆了原本拍賣的規則,讓整場拍賣會成為一個充滿「戲中戲」特質的現場,徹底打破表演與現實的邊界。角色的流動性不僅帶來戲劇張力,也讓每個參與者超越慣常的角色,成為現場藝術體驗的共同創造者。而競投結果並非基於市場考量,而是由藝術家自主決定。

 

從「戲中戲」到「戲外戲」

 

  活動的戲劇性並未隨著現場結束而停止。相反,某些承諾在活動結束後仍繼續被談論或私下再繼續進行交換。這讓《純粹藝術拍賣會》的影響力不僅存在於表演之內,還滲透到活動之外的真實生活中,成為某種「戲外戲」。

 

  「戲中戲」與「戲外戲」的互動揭示了《純粹藝術拍賣會》的深層特點:它既是一場高度設計的表演,又是一種真實社會行為的催化劑。觀眾的行動從參與式的「表演」轉變為實質的行動;這種從「戲中戲」到「戲外戲」的多層次結構,帶來了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當參與者的行動跨越了表演的邊界並融入真實社會生活時,這場活動是否仍然是藝術?或是已成為對社會行為的模擬與批判?

 

交錯的虛實與價值再定義

 

  《純粹藝術拍賣會》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虛實交錯的特性。在這裡,競價除了金錢以外,還可使用其他有形物品或無形概念作為被認可的籌碼,包括機會、交換和理解。因此決定競投的成敗不在於現實市場的交易指標。競投者提出的條件往往帶有象徵意義,從親情故事到愛情承諾,甚至是一場未來的旅行計劃,這些條件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貨幣,也不一定能直接轉化為具體的回報。然而,這種「天馬行空」的條件往往觸動藝術家的個人情感,成為最終交易的決定性因素。

 

  這種價值再定義與《皮拉摩斯與西斯比》的拙劣表演形成了某種呼應。雖然這段戲中戲看似荒唐,但它所包含的情感真摯,對觀看者產生了情感上的衝擊。《純粹藝術拍賣會》中的競投條件也有類似的效果:它們可能看似非傳統、甚至不合常規,但卻觸發了參與者間真實的交流與反思。

 

  這部劇目的原創者兼導演為王靜怡,生於北京,現居挪威。自2014年起,她在挪威開始從事獨立表演藝術及行為藝術工作,其創作以跨媒介、關注社會議題及參與式演出為特色。《純粹拍賣會》的概念源自她對藝術及藝術拍賣中矛盾現象的觀察與反思,旨在探索當前的價值機制,同時嘗試提出金錢以外的價值參數。此項目規劃為長期系列,通過在不同國家展開,深入探討各地的社會與藝術經濟及生態系統。該作品曾於荷蘭貝亨、日本長崎及加拿大多倫多演出,香港為其第四站。

 

批判性的反思:表演與現實之間的拉鋸

 

  從創新的角度看,《純粹藝術拍賣會》確實挑戰了藝術市場中的一些固有規則,例如由價格主導的價值評估模式,在金錢以外,理解、機會與交換也被引入作為額外的「貨幣」。然而,這種虛實交錯的價值體系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當競投的焦點從藝術品本身轉向競投條件,是否會讓藝術品的獨立性被稀釋?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是否會在現場的情感氛圍中受到影響,從而無意間降低對作品價值的理性判斷?或許,《純粹藝術拍賣會》的最大意義在於,它作為一場社會實驗,為我們揭示了藝術市場、表演性與人性之間複雜的交織關係。

 

拍賣官介紹拍賣規則

 

  值得注意的是,《純粹藝術拍賣會》並非僅僅停留在表演的層面。在每一件拍賣品的競投結果確定後,律師將草擬正式協議,並在其監察下由藝術家與競投者雙方簽署。這些協議具有法律效力,保障了雙方所承諾條件的履行。

 

  這一設計讓活動增添了一層現實感,挑戰了我們對其定位的認知。律師的介入不僅賦予了競投條件的執行力,也讓原本看似抽象或情感化的條件被具體化。這種從象徵到現實的轉變,無疑是活動的一大特點:它既是一場充滿表演性的藝術實驗,也是一項法律層面上真實可追溯的交易。這種設計進一步強化了活動的虛實交錯特質。與其說律師的介入讓這場活動成為一場傳統意義上的交易,不如說它創造了一種真實與象徵的過渡地帶——讓看似荒誕的條件承諾被具體化,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動。

 

  《純粹藝術拍賣會》究竟是一場拍賣,還是一場表演?當競投條件可能涉及如情感故事、未來承諾甚至抽象價值時,法律是否能真正定義和衡量這些交換內容?

 

  這一問題本身,或許正是設計者希望留給參與者的反思。

 

演後分享環節 左至右: 黃嘉瀛(主持)、梁美萍(藝術家)、鍾亦琪、郭心怡(拍賣官)、林鈴(顧問團)

 

  [1] 參與式劇場作品《純粹藝術拍賣會》是2024年「亞藝無疆」藝術節的活動。已於11月16日及17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舉行。《純粹藝術拍賣會》是一場另類但貨真「價」實的拍賣會,由內地藝術家王靜怡及本地策展人鍾亦琪聯手創作。觀眾可發揮創意,以金錢之外的方式即席投標。「出價」不是金錢,而可以是晚飯邀請、為藝術家提供工作機會、童年玩具、講故事時光、對藝術品的深度了解等。兩場拍賣會共有8件作品待拍,觀眾上網競投,投標情況即時在現場屏幕上顯示。由專業人士組成的顧問團即場討論,8組來自法國、印尼、泰國及本地的藝術家將親臨現場與觀眾互動,選出最合心意的投標。主創王靜怡希望透過《純粹藝術拍賣會》與觀眾一起探問,是否只有金錢才能衡量事物的價值,這個實驗試圖探索改變遊戲規則能否改變慣性思維。拍賣會在挪威、加拿大及日本上演時引起極大迴響。經過兩天《純粹藝術拍賣會》,藝術家與競投者的交流,8件藝術品都已全數被人投得。

 

  [2] 《仲夏夜之夢》中「戲中戲」《皮拉摩斯與西斯比》(“Pyramus and Thisbe”)出自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於公元8年發表的史詩《變形記》(Metamorphoseon libri)第四卷。故事描述皮拉摩斯坐在桑樹下,誤以為心愛的提斯比被獅子咬死,因而自刎,噴湧的鮮血濺染桑樹果實,使白色漿果變成紅色。這部史詩由15卷書組成,涵蓋超過250個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故事,採用了鬆散的結構形式,以「蛻變」為核心主題,揭示改變與重生的深刻意涵。

 

Source: 藝術當下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Jazz Up Your New Year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藝術節 2024 #Art 2024 #純粹藝術拍賣會 #拍賣會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