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3/08/2019

人性的喚醒:「愛與死亡」的反抗!殺戮場上被貪權者指揮的「野獸」

  201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創作歌手卜‧戴倫(Bob Dylan)曾說有三本對他影響至深的書,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就是其中之一,他說:「我把書放下,合上它。我再也不想看戰爭主題的小說了。」雷馬克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說帶著一種冷峻又不乏幽默與浪漫的敘事質感,沒有複雜的寫作技巧,也沒有很高的閱讀門檻,字裡行間充溢著濃郁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

 

  1954年雷馬克出版《愛與死的年代》(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1944年無往不勝的德國軍隊在蘇聯戰場上遭遇了寒冷與失敗。1945年,那時還沒有人知道這場戰爭還會持續多久。幸運得到休假機會的格雷貝爾,本以為能暫時從戰爭中抽身,卻不料後方也是同前線一樣,處處是轟炸、彈坑和死亡。他家的房子早被炸毀,父母也不知所蹤。在四下探聽的過程中,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給無辜者帶來的災難,慘烈的死亡成為了生活的日常,而比轟炸更糟糕的是在納粹恐怖統治下,告密成風,沒有人敢公開談論任何事情。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重識了童年時代的舊友伊麗莎白,她的父親因政治問題被關進集中營,她自己的生活受到納粹黨員的監視。兩個孤獨無依的年輕人成為了彼此的慰藉,隨即陷入愛河並迅速登記結婚,除了時常被空襲打擾之外,婚後生活也算幸福。很快,帶著牽掛與慰藉的格雷貝爾重新回到前線,戰況依舊令人絕望。

 

  這本小說仿佛是二戰版的《西線無戰事》。小說亦於1958年拍成電影,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

 

  德國士兵格雷貝爾在三週假期中覺悟到:眼前的罪惡不僅是戰爭。戰爭不過是結果,引發戰爭的一切是:謊言、壓迫、不義、暴力、奴隸營、集中營及集體屠殺。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為何居然重複、持續而狂飆突進般地降臨這片美麗國度?他腦中惶惑,但又堅定地知道,戰爭敗局早定,之所以還在作戰,「只因為這樣一來,政府、黨和製造戰爭的人可以多掌握一會兒政權,可以製造更多的痛苦。」只有徹底的敗局降臨,奴役、兇殺、集中營,黨衛軍、保安隊毀滅,那一切的不仁不義,才會停歇。

 

  但明知如此,他卻必須重返前線,繼續為暴政充當炮灰。這才是更加可怕之事。格雷貝爾回到戰場後,德軍還在不斷後撤,經歷了愛情洗禮的格雷貝爾更加痛恨納粹蠱惑人心的殘酷與統治,厭倦了這場看似永無止境的戰爭,厭倦了自己像野獸一樣活著,麻木地殺人,麻木地被仇恨。終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鼓起勇氣開槍打死了篤信德國必勝的黨衛隊員,放走了蘇聯俘虜,而他自己也靜悄悄地死在了蘇聯游擊隊員槍口之下。

 

  雷馬克用小說寫下歷史的真實,它照見逝去的時代,也照見不會逝去的情感。這場註定要幻滅的愛情,是救贖還是深淵?不過能夠活著、相愛,已是不可思議的奇遇。

 

  當你對於正邪莫辨的人性和幽冥隱曲的人心,感到失望甚至絕望之際,你必須保持一種對相愛心靈的信仰狀態。歷史在行進中有時會劇烈撞擊著文明胸腔,惡毒地撕扯著每一顆敏感而溫熱的心,但是,從沒有一種暴政會維持久遠,如同不會永遠都是冬天。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愛與死的年代》 #戰爭 #人性 #納粹 #死亡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