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7-05-01

我為甚麼不進屈臣氏買嘢?

  我居住的屋苑對面有一家萬寧、一家屈臣氏,但當要買嘢時,很自然走咗入去前者。之後,我又問身邊的朋友同事:你有幾耐沒去過屈臣氏了?得到的答案都很一致。

 

 

  據最新年報顯示,雖然2016年屈臣氏中國店鋪數量淨增400多家,但整體業績卻下滑3.82%,同比店增長跌了10.1%;與此同時,屈臣氏中國區CEO羅敬仁離職。

 

  早在1828年,屈臣氏還只是一個小藥房,上世紀被超人李嘉誠名下的和記黃埔收購後,開啟了從英國到歐洲,由香港再擴張至國內及東南亞,近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通過資本的並購力量迅速拓寬市場,提升其國際實力,這個曾經首屈一指的美容、護膚、個人護理的商業巨擘如今難以跟進時代進步,2013年屈臣氏業績增長23%,2014年是14%,2015年是9%,2016是-4%。從增速可以看到,整個業績是直線下降的,但這個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同店的業績增長跌了10.1%,電商及數碼衝擊種種問題,加上換帥,讓屈臣氏陷入前所未有的壓力中。

 

  屈臣氏問題背後的根源是甚麼?萬寧貓成功KO了屈臣氏?

 

 

第一, 新一代用戶的覺醒

 

  先說香港及其他國際城市,對屈臣氏的挑戰更大,在過去的兩三年之內,年輕消費者不在門店購物的原因已經不再是因為網上更便宜,而是個性化和時尚潮流需求的驅動。18到25歲的年用戶購買決策極大受到社交媒體、電商、KOL、網紅、國際一線潮流購物影響,購買視野早就遍佈全世界,這個時候屈臣氏的供應鏈系統過於傳統,對於最新的商品,沒有辦法有效引進。

 

 

  她們要買的貨品,比如日韓的潮品、Organic小眾品牌是線上下、屈臣氏完全沒有出現過的貨品,這些貨品很多不僅在區域內沒有進口商,也沒有代理商,這對於原有的零售店高度依賴品牌商或者供應商進行供貨的供應鏈系統,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第二,對抗電商

 

  十幾年前,屈臣氏擁有很多琳琅滿目的品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店的品牌早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胃口,國內一二線城市尤為明顯。在過去兩三年,彩妝在實體門店、莎莎卓悅的銷售增長非常迅速,而在屈臣氏的門店,除了門口Maybelline之外,很少有知名的彩妝進駐,以至於它的門店形成了一種非常濃厚的個人護理品氛圍。可笑的是,L'Oreal也要將這個品牌掃走。

 

 

  由此滋生的淘寶代購熱潮正說明著消費心理的提升,對90後的消費群眾而言,彩妝網路紅人、電商達人很容易成為的時尚潮流的引領者,屈臣氏也清楚自己在網路的劣勢所在,已經在阿里巴巴天貓國際開店、和百度外賣合作提供化妝品外賣服務,推出App,在網上下單,一兩個小時內送達。畢竟化妝品不如送外賣食Pizza,服務對不上客戶,尷尬地草草收場下線了。

 

 

第三, 壓榨供應商

 

  屈臣氏在最高峰的時候,有超過几十個品牌排隊要進入屈臣氏,「屈臣氏獨家發售」是一個標籤,許多品牌以進入屈臣氏為榮,但過多的大中小以致國內品牌的進入,客觀上拉低了屈臣氏的形象。

 

  品牌與屈臣氏合作的很多供應商都知道:第一,幾乎沒有一個品牌能在屈臣氏賺到錢;第二,品牌如果在屈臣氏做下來,就必須將產品成本控制到零售價的十個點以內,才能勉強支撐後臺費用。對供應商而言,各種各樣的上架費、促銷費、條碼費、乜費物費等等,讓品牌商到了難以雙贏或三贏。

 

 

  屈臣氏源用多年的統一採購模式,對區域的差異化需求缺乏足夠的應對。現在很多零售商,都在實行統一採購,統一採購的優勢是能和供應商談下最優惠的條款,能實現統一配送,實現模式高度標準化的複製。

 

  但是今天的亞洲及中國,變得比以往更碎片化和細分,每條街、每個城市、每個區域都呈現出高度差異化的選擇,這個時候完全統一的零售採購模式,能否適應未來市場發展是一問號。

 

 

  與網上電商迎面相撞,線下零售優勢逐漸消耗殆盡。但愈來愈多的互聯網巨頭重新盯上零售,線上與線下互補共進、Retail 4.0才是盈利之處。需要補習的課程還有很多。换帥是否最好選擇?不知道。消費者永遠不受操控,永遠冇Loyalty,所以整個屈臣氏如果從根本上面不能深刻反省自我,不能去真正尊重消費者,不能去尊重供應商的話,那麼問題還會不斷出現。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

更多改朝換代Digital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品牌故事 #數碼營銷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