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3
聰明的武器,需要靶子
反對派的導彈瞄準器已換了角度,上亞厘畢道的禮賓府不再是攻擊目標,箭靶上十字圓圈裏的圖像,已迅速由特首梁振英轉成林鄭了,儘管你如何滴水不漏無懈可擊,瞄準器的放大鏡功能,一樣可以把你轟個稀巴爛。
最近網上流傳的林鄭小六作文,就是一例。
傳媒很厲害,找到四十八年前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小六甲班一個叫鄭月娥的女孩子一篇中文作文《秋郊原野》,原文刊出,並隱去作者姓名,邀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何偉幟點評。
何老師先大讚文章佈局和心機「絕無僅有」,中六生也未必寫得出來。不過很快口風一轉:「文筆雖好,卻無自己……作者不願被人窺探內心世界,或被訓練成不需要被人了解……更不願意和人分享自己想法,令人看不透。」
打開一個缺口,達姆彈式的攻擊便接踵而來。網台主持蕭才子用了差不多半小時來批評這篇文,說林鄭六年級已顯露「虛偽」性格:
「秋天來了,山徑上楓葉飄紅,梧桐葉落……神韻超逸,品格不同凡品的菊花開遍秋郊原野,它們清高脫俗,故有『花中逸士』之稱……禾稻成熟了,田間一片金黃,農夫彎著身子在收割……」才子認為文中全是抄書的虛假堆砌,是典型無病呻吟之作,香港幾時有過楓樹梧桐樹?你幾時見到新界有金黃稻田?從小學作文,罵到今日為官,「剛愎自用的酷吏」成了林鄭的最後評價。
簡直嘆為觀止。
六年級,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一篇尋常不過的描寫文,題目大概是「秋郊遊記」吧?在香港填鴨式教育制度下,這類作文你我閒閒地作過幾十篇,對沒有歷練的孩子來說,誰不是東抄西學?沒想到,當日的稚嫩塗鴉,竟成為你四十八年後的人格評價,今日的批鬥,真的比文革更文革。
澳洲導演John Pilger(約翰‧皮爾格)最近在紀錄片 “ The coming war on China”中提到中美角力,裏面有句話可圈可點:「聰明的武器,需要靶子」。美國是全世界最大軍火商,每年六千億美元軍火開支,發明了這麼多新穎武器,沒對象怎成?於是,崛起中的中國便成了最佳靶子。
同理,反對派建構了這麼多平台、籌集了那麼多子彈來反梁振英,忽然,靶子揮一揮衣袖走了,他們會讓武器落入無用武之地嗎?當然不。
甚麼民主、公義,都是幌子,反對派的目的,如同美國,就是追尋靶子,沒有箭靶,武器便通通變成垃圾。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 堅料網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