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2018
晚清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他三名臣是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曾國藩,號文正,是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生於1811年,於1872年3月12日逝世。曾國藩最為人知的事蹟,軍事上就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因咸豐帝的昏庸遲疑,而讓太平軍坐大,曾國藩依靠師徒、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以湖南同鄉為主,仿傚已經成軍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並整合湖南各地武裝,組成湘軍,出師討伐太平軍,在獲得勝仗後被咸豐任命為兵部侍郎。其後,趁太平天國內亂,湘軍節節獲勝,最後攻破南京,即太平天國的天京,太平天國覆亡。曾國藩一路升官,至權傾一時的直隸總督。
對曾國藩的評價,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湘軍攻入南京城時,對無辜平民展開屠殺與搶掠,當時的南京城被燒毀,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恨湘軍,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
除這件事之外,他身後的評價大都正面。梁啟超說他是「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蔣介石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曾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對他討伐太平軍全面肯定。
曾國藩一生篤好學問,作文每日不輟,是名副其實的儒家士大夫。他最著名作品,就是《曾文正公家書》,台灣有新編的四巨冊《曾國藩家書全集》。其中有許多嘉言名句,對後世有甚大影響。
曾國藩死於1872年,不少人認為他的死,與1870年以直隸總督之職,處理「天津教案」,被朝野上下罵得體無完膚,他累累道歉,在家書中寫下「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八個字。接下來隱蔽不出,避免被人詬罵。這件事情讓他「憂憤成疾」,健康大受影響,一年後即病死。
「天津教案」事件,是指1870年6月,天津的法國天主教育嬰堂接連死了三、四十個幼兒,數千民眾到教堂示威。法國領事豐大業(Henri Victor Fontanier)往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開槍恫嚇,又在路上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擊傷劉傑家丁。憤怒民眾毆斃豐大業,殺死十多名修女、神父和法俄僑民,焚毀瞭望海樓天主堂、仁慈堂和法國領事館。事發後,英、法等七國軍艦集結天津口,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懲辦肇事者和賠償。清政府派直隸總督曾國藩處理,曾國藩將天津知府和知縣革職充軍,殺民眾十六人,充軍廿五人,賠款修建教堂,清政府並派崇厚赴法國道歉。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
曾國藩奉朝廷之命,審時度勢,基於弱國無外交,不能不屈服於強權,卻承擔了賣國之罵名,朝野與知識界,包括左宗棠,都認為懲辦地方官非明智之舉。他發佈的《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民眾多所指責,朝廷官員及民眾「詬詈之聲大作」,甚至稱其為「曾國賊」。曾國藩對責難無一言分辯,還自掏了大筆錢私下安撫蒙冤者及遺屬,在家書中寫下「外慚清議,內疚神明」,說「萃六州之鐵,不該鑄此一錯」,從此隱蔽不出,一年後即病死。而他留下的「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八個字,被後世認為是從政做人的底線。
帝制時代,即使沒有真正的言論自由,但朝野間仍可以有與「中央」意見不同的議論,此謂之「清議」。位極人臣的掌權者,雖沒有立法、司法的制衡,儘管處理政事是權衡輕重利弊而非出於個人利益,但面對「清議」仍然有羞恥心,感到慚愧。帝制時代儘管沒有權力制約皇權,但舉國上下仍然相信「天子」之上還有「天」,冥冥中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此遇有地震之類的天災,皇帝相信這是上天對他主政的警示,視之為「天譴」,於是會下「罪己詔」。位高權重之臣,做了一些傷害到老百姓的事,會對神明感內疚。
帝制時代雖沒有言論自由,但朝野的議論仍然沒有被禁制。對「天津教案」的處理,朝野愛國者認為應乘機利用愛國情緒打擊洋人,「激其忠義奮發之心,民心不可失,否則無以制夷人」,紛紛上書指責曾國藩對外妥協,對內鎮壓。曾的好友左宗棠和名義上的弟子李鴻章為首大罵曾國藩賣國,使這位「中興名將」、「曠代功臣」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國賊,北京的「湖南同鄉會館」中所懸曾國藩「官爵匾額」全被擊毀。曾國藩沒有被降罪,因為他是奉朝廷之命而行,但各種議論令他心生慚愧。
帝皇雖是最高權威,但社會從上到下,都相信有天意,有神明。因此,儘管所做的事沒有影響官位,但對蒙冤者及其遺屬,仍然在心中感到受神明所責。
這種內在的煎熬,是良心未泯的人才會有。在強調無神論、人定勝天、天不怕地不怕的時代,若連清議之聲都不存在,當權者可能連「外慚清議,內疚神明」都不知道是甚麼意思了。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曾國藩家書全集》
作者:曾國藩
由 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