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3-05-29

辣招,也只能讓樓市「假跌」!

  上星期在此討論過貨幣對樓價的影響其實才是最大的,本文我想分享的是,政治及政府政策對樓市的影響,也遠比一般人關心的所謂經濟及市場因素更多!香港成功地推行自由市場已數十年了,不少人一早認定了「市場才是上帝」,所以當內地於1992年推出宏觀調控後,世人除覺驚訝外,更多人以為這違反自由經濟的政策必定死路一條。

 

  怎知08年金融海嘯,人們才驚醒西方所謂的自由經濟,其實只是困在貨幣「騙局」的鳥籠中,我們自認為是自由運作而已。我輩何嘗不是數十年活在虛假世界中?香港人何嘗不是自小受西方世界的「國民教育」,天真地以美國為尊、西方為準、以模仿歐美為榮?太多香港人將狹窄的觀點視為真理,欠大同、缺大局,以自我為中心!

 

 但是,香港人沒有因金融海嘯而驚醒,近年香港政府推出多項針對樓市的辣招,但人們竟然仍迷信市場,更迷信市場上的大鱷主宰者,顯然一眾大鱷也相信自己才是香港主人。其實皆是活在扭曲的世界太久了,將眼前的當做真實的世道!

 

  到了今日,多項辣招將樓市控制在指掌之間,世事真是十分諷刺,又有人忘記了市場的權威,轉軚開始迷信政治政策才是上帝了。

 

  政治政策的確可以控制樓市的節奏,甚至樓價走勢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但是市場力量仍是經濟的地心吸力,即是說要升的最後也會升。當下物價全面上升,原因是貨幣環球性量化,在如此客觀的事實基礎上,我認為從政治角度看,從政者應該從來沒有想過將樓價砍低。事實上,包括政治也沒有能力叫樓價反通脹下跌!政治只能改變時間表,令樓價「暫時下跌」。現實一點說,就是過渡時期的「假跌」!

 

  這幾個月樓價雖然不斷報稱減價成交,但仍未脫離樓市的微調期。所謂微調期,即是樓價在衝擊下錄得減價成交,但如果減價的樓盤沒有積累性的話,這種現象只能算是微調期。平盤積聚愈來愈多,樓價才能有拾級而下的基礎。過去成交太少,公眾用了極少量的成交去代表整個市場的變化,其實數量太少並不足以代表市場!當樓市一轉旺,一兩個回合就能將之前所謂的減幅追回來!我認為精明的中央和特區政府也認清這特性,所以實際上的政治期望只有兩個,一是長遠讓樓價慢慢向上,一是在上升的現實過程中如何重新分配社會利益。如果從這角度去看,大家就明白政府推出各項樓市辣招的目的了!

 

  在各項辣招之下,我們會發現兩個現象,從這些現象筆者試推演政府重新分配利益的藍圖,希望給大家參考性以掌握置業的契機。

 

  一個現象是,上車盤市場跑贏大市,無論你覺得上車盤逆市向上也好,或者將來樓價短暫下跌也好,上車盤升時跑贏大市,跌時抗跌力較強,近期市場的體驗已印證了這不爭的事實。政府加稅和收緊按揭的措施,並沒有針對上車市場,令到上車人士買樓的機會多了不少。這勢態只要維持一段時間之後,上車盤樓價便會與中價或以上物業日漸接近!曾蔭權年代,曾剪斷了房地產市場上的「物業鏈」,因為荒廢置業資助的關係,細單位的業主在缺少買家下,要面對樓價跑輸大市的局面,愈來愈難換樓,於是社會自然走向貧富懸殊。問題不單只是財富分配不均,更重要是這些人失去了機會,這正是政治政策失誤引起的深層次矛盾。梁振英政府的確是有心修復這個斷裂的物業鏈的!

 

  另一個有助修復物業鏈的現象,就是一手樓近期的滯銷,一手樓的滯銷令到購買力日漸回復二手市場為主導,而一手樓亦因銷情欠佳的關係,亦開始出現累積大量樓盤的情況,這個囤積我不相信會引起劈價潮,但卻足以令一手樓的樓價上升跑輸大市,令到將來更容易和二手樓接軌。即是說當二手市場的業主賣了單位後,更容易去買一手樓。

 

  健康的樓市是有足夠的上車機會,令各層次的物業可環環相扣,市場可拾級而上改善環境,這樣社會才可有好的利益分配。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樓市點評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