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9
新炒作‧充電樁
有電動汽車,就要有充電樁,這個市場可達萬億,估計在未來一兩年,將有股炒充電樁風。
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徵求意見稿提出,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6,420萬輛,按車:樁比1:1的建設目標,未來十年,我國充電樁建設存在6,300萬缺口(目前已建約120萬枝充電樁),其值約在1.02萬億元。
充電樁市場規模2萬億
車:樁比1:1是最低需求,按一車在家一枝樁,在辦公地點一枝樁計,車:樁比應是1:2,再加上公路上的充電需求,車:樁比更會高於1:2,故在未來十年,這個電樁市場是會在2萬億元以上,怎挖金?
目前是以車廠配建/設充電樁、設備,以吸引車主買車,但以後,會是建充電樁企業,專為賣電、賣樁的非車廠企業來建。
我國的充電樁規模化發展始於2011年,當時是由國家主導建設,2014年引入民間資本,就出現了「亂建」之象,2015、2016年充電樁增速為743%和233%,2017年及2018年充電樁增速降至57%和67%,在2017年國內仍有300多家充電樁企業,到2019年已有近半出局,是共享單車翻版。
前期的盲目建設有兩個死症:「過剩」與「不足」。
建樁地點沒作充分市場調查,使用不足,出現「殭屍樁」,此是過剩。個別充電樁,好命水,建在有足夠需求之地,但由於早期的充電樁的技術水平參差,甚至低B,使到維修貴,競爭力弱。2015年底,國家標準出台,直接導致此前建成但不符合標準的充電樁接口全部報廢。
2018年,充電樁行業龍頭--特來電,才改盈,但之前累計虧損已達6億元。充電樁的商業模式是前期投入多,收益只能細水流入,是個重資產行業。目前銀行界、融資界,是不喜歡這種重資產模式,故日後的充電樁運營商(不是車廠的配送品)是:No Money No Talk,有Money有得獨Talk。
截至2020年4月,前三大充電樁運營商是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三家共營運逾37萬台,佔比逾68%。
國家電網是國企,資本雄厚,透過國網、南方電網等,重點是高速公路沿線的充電站/充電樁建設。
特來電的母公司是特銳德,是中德合資企業業務,在2009年上市,在2018年實現盈虧平衡。
星星充電母公司為萬幫集團,廣泛布局新能源領域、新能源汽車銷售、充電樁營運、安裝私人充電樁等,2019年的同比增速達100%。
市場上除有大量中小型運營商(估計遲早玩完),尚有車廠,如比亞迪(01211)、特斯拉、北汽新能源、大眾、寶馬、蔚來、威馬等,為賣車而配建樁。
萬億市場吸引力大,有三個大頭寧德時代(深:300750)、華為、螞蟻金服動身了。
2020年4月華為推出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解決充電行業營運成本高、設備生命周期短之痛。在5月,華為與特來電簽署合作協議,推動樁聯網建設和智能充電業務。
3月底,阿里巴巴(09988) 則透過螞蟻金服旗下子公司投資充電樁運營商「簡單充」,成為簡單充的第二大股東,今時出資,日後會否出技術。
3月份,寧德時代與福建百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範圍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運營。
新舊玩家在這萬億市場將有激戰,但無論如何,沒有一家玩家能單個吃下這個大市場,在這大市場下亦將肯定會有不少不夠資金、不夠技術的玩家會被淘汰,買了這類股,只能一哭。但買入夠資金、夠技術玩家的股票,終可在本大傷人的情況下,可以笑笑,但他只能笑笑,有錢無技術亦將終瓜。
錢,大家識看資本有幾多個零便是。技術?將是日新月異,要買新科技股就一定要對新科技有所認識,當然亦不能不對監管機構政策上有甚麼傾斜要有認識。
(1)政策
除了可以不時修改的技術要求外,阿爺是要求全國一張網,即是不論你是哪個玩家、充電接口、充電技術指標、安全指標,以至收費都要全國通用一張網,即是車到樁前必可充到電,這個共用、共通性是必需的,不要像今時的手機插頭,不能通用。
(2)先進技術:要慳電、快充
華為於2010年成立了新能源部門,並在2016年進入充電樁市場。2020年4月推出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
詳細的技術資料不介紹了,請觀看「華為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
一架新能源汽車,要多過一枝充電樁,這個過萬億的市場定必群「股」競起,哪個能領風騷要看發展,舊玩家、新玩家,以及未崛起的新玩家,會很有趣,雖是新事物,但萬變不離其宗,能為我(投資者)賺錢嗎?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