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7
人口政策忽略的重要部分
政府計劃制定長遠人口政策,其主要的出發點之一似乎是觀察到香港的人口將急劇上升,對經濟會造成巨大壓力。這是從數量上看人口問題,有其必要性,但這不意味著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不知道人口質素的重要,否則便不會把負責教育與醫療的主要官員都放在這委員會中。不過,我記憶所及(我也參加過這委員會的討論),在有關人口質量的問題中有一點卻未被充分意識到(這也包括在內),這便是人口的壽命及體力與經濟之間的關係。
港人人均壽命全球最長,改善人口政策有其必要。
有關壽命及體力與經濟關係的研究,大有來頭。1993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伏格爾(Robert Fogel)的諾獎演講題目(發表於1994年的《美國經濟評論》),正正是集中此點。伏格爾是經濟歷史專家,深切體會不懂歷史的理論家會錯過了多少重要的事實,他的發現不但有趣,而且很具政策的參考價值。
延長壽命如貢獻GDP
首先是人均壽命問題。長壽是很多人都希望達到的目標,他們都願意付出代價使自己長壽一點,因此壽命能夠延長本身便等於GDP有貢獻。但從過去二百多年的歷史看,壽命在近代社會才有著極大的進步,就算在發達國家中,例如美國,1850年時的人均壽命只得40歲,到了1950年便上升至68歲,其後五、六十年代壽命停滯不前,但接著又再上升,現在大約有78歲。至於中國,要達到美國1850年40歲的水平,要等到上世紀五十代年代後才能實現,但改革開放後,壽命持續上升,今天已達75歲。由上可見,長壽只是一近代現象,並非「古已有之」。
長壽可使人有更長的工作時間,補充人力資源的不足,但倘若社會中人身體孱弱,精神體力都委靡不振,長壽對經濟所能起的功能也會大打折扣。伏格爾從一個很有趣的角度看這問題,他發現「古人」比起我們,體力是大大不如的。他詳細計算出一個成年男人每天所需消耗的能量,發現十八、九世紀歐美人士,攝入的卡路里根本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當時他們的能量消耗只夠支持一些瘦弱之人較輕巧的工作,而那時每周工作的時間(尚未計算家務工作)等閒60小時以上,由此可知,他們工作時的強度只可能十分低。
事實上,在1790年時,法國成年男人平均體重只得110磅,比起今天不少要瘦身的女士身形還更苗條,或許說他們發育不良更加準確。至於身高,我們今天見到歐美人士,往往牛高馬大,但在1750至1775年間,英國成年男士平均身高只得5呎5吋,與今天常見到的昂藏六呎或以上差距巨大。
伏格爾深挖歷史上各種數據,又發現體重與身高不但影響體力,而且對健康及壽命有極重要影響。過重或過高都會增加患病及死亡風險,一般而言身體愈高,健康風險愈低,例如美國人,健康風險最低的高度是6呎3吋半,若再高一點,風險反而回升。體重亦然,過於瘦弱之人容易患有隱疾,潛藏體內,影響著體力與壽命。
香港情況又如何?香港的人均壽命是世界最長之一,不能說港人不健康,但我長期接觸年輕人,印象所得,今天的大學生比起二、三十年前的,平均身高似毫無增進,甚至有倒退,其瘦弱程度也頗為明顯,與美國年輕人差距巨大。偶有見發育較為良好的,竟多是內地來的學生或外國交換生。若真的如此,將來他們的體力、工作能量及壽命都可能要打些折扣,對經濟的影響,據伏格爾研究的結果顯示,也終將會浮現出來,不可不防。
建議研究推動嬰幼保健
伏格爾的研究也發現,一個人一生的健康往往尚在胎中或在嬰幼兒期間便被影響。政府宜研究如何保障及推動幼兒期或以前的健康、營養及生活方式,這應該是「人口政策」被忽略了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能使港人個個龍馬精神,幹勁十足!
小啟:
二月起《雷鳴天下》將改為周一及周五見報,敬希垂注。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