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04-26

香港藝術品市場佔有率前年首超越倫敦!如何善用3億撥款提升本地文化藝術水平?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指出,在2020年全球藝術品市場上,香港首次超越倫敦,市場佔有率由2019年的17.5%躍升至23.2%,銷售額達11.7億美元(逾91億港元)。而統計處資料顯示,在2020年,從事文化和創意產業人員佔近23萬,佔本地生產總值達4.5%,反映有一定發展潛力。

 

  為促進產業進一步發展,政府已先後計劃撥款近3億推動藝術科技的探索、培訓和應用,但如何可令撥款用得其所,讓本地文化藝術水平得以提升?

 

  內地近年提出要透過建構文化大數據的思維,連接和協調各個持份者,包括政府、文化機構和團體、文化服務提供者(即供給端、生產端)、科研和技術企業(雲端)和觀眾/消費者(需求端),打通整個文化生態圈,並為每一「端」的數據共用機制及監管立下標準,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強力的技術支援,這對本港發展藝術科技甚具啟發。

 

  團結香港基金最近也發文強調,精準的數據分析能有助文化創作和營運能力「更上一層樓」。然而,本港的文化創意產業數據記錄參差不齊,對「文化創意」的定義並不統一。例如統計處結合聯合國的國際統計指引和香港情況,分為11個界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創意香港」只針對8個界別、藝術發展局側重10個藝術形式;政府公開數據平台「資料一線通」(Data.gov.hk)的文化資料亦很零散,從粵劇發展基金資助名單、博物館入場人次,到公共圖書館使用情況等。

 

  數據零碎之外,數量不足以及欠缺多元化也是致命點。內地文化產業研究員郭全中指出,文化大數據不僅數據量要龐大,而且格式需多元化,有文字、音頻、視頻,有規則的數據也有不規則的,而且應該有「頻率高、實時性、全維度、在線性等特點」。觀乎現狀,本地數據內容由主事機構各自為政,難以互通;而且數據都是靜態,如入座率、僱員人數、觀眾性別年齡特徵等,少有實時和網上活動紀錄。

 

  此外,數據內容也大多乏善俗陳,一些新興事物如仍然屬於小眾但潛力無限的非同質化代幣(NFT)和元宇宙,仍被受忽略。再加上,要納入大數據的難度不小,因實時資訊主要掌握在電訊商和幾個互聯網巨企手上,牽涉龐大商業利益,如何促使這些企業分享資訊是個難題。

 

  最重要的是文化大數據牽涉個人喜好,資訊較為敏感,需要有清晰嚴格的規管,以減少市民的擔憂。如商戶或政府部門如果需要涉獵較深入的數據,即使當事人已事先同意,也需在每次收到這些要求後獲得通知,讓當事人有機會提出異議,保護個人資訊私隱權。同時,每次這些資訊被提取也應以區塊鏈(blockchain)紀錄供當事人查閱,由於區塊鏈有不能篡改紀錄的特性,可免卻資訊被暗中使用的風險。

 

  下屆政府將增設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我期望該局會積極硏究建構本地文化大數據,以助改善本港文化創意產業的評核能力和營運水平,提升出品質素,讓產業在國際舞台更閃閃發光。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智慧城市5.0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文化藝術 #藝術品市場佔有率 #香港藝術品市場 #文化大數據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藝術科技 #文化創意 #倫敦 #文化創意產業 #區塊鏈 #NFT #元宇宙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