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
家人偷睇銀行信 子女不滿侵私隱 (晴報)
家人之間也需互相尊重。有網民指工作多年,目前仍與家人同住,惟家人常翻櫃桶偷看他的銀行信及資產資料,事主不滿在家沒有私隱。有社工指,如家人知道子女財政穩健,毋須多做動作探究,相信事主的家人是出於關心,才作出上述舉動。
月入及資產屬敏感資料,部分子女未必願意跟父母透露。有網民訴說工作多年,惟家人仍當他是小孩般照顧,常常偷偷翻找他的櫃桶,偷看他的銀行存摺及信用卡信件。事主在帖文指,「作為一個成年人,仲要畀父母偷偷喺櫃桶偷睇我嘅戶口資料,我覺得好過分,話極都唔聽!」他向其他網友討教,究竟如何防範家人再侵犯其個人資料。
有網民認為,如事主給予父母合理家用,他們應該不會探究他的收入及儲蓄問題。亦有人笑說:「呢個年代仲用簿仔嚟睇自己有幾多身家,應該得60幾歲以上嘅長者」。另有人揶揄事主,既然作為成年人,可考慮搬離家人,那就可以全面保障私隱了。
家人出發點多為關心
香港遊樂場協會資深社工溫立文指,即使子女已成年及工作多年,部分家長仍視他們如小朋友,主要原因是覺得他們不夠成熟。「家長多數擔憂子女過度借貸,或是遇上層壓式推銷,擔心他們被騙。」
溫立文指,年輕人要體諒家人的出發點是出於關心,建議應與家人多溝通。「就算寄居在朋友的家,也會跟他們談論工作問題,除非不是跟家人同住,否則不能當住酒店般,父母甚麼事也不過問。」
如感介意 應坦誠表達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督導主任蘇艷芳指,對未成年的子女,過去曾有個案反映說父母偷看其日記及電腦等,而對已工作的子女來說,則多數涉及拆看個人信件的問題。「例如收到有警署及其他政府部門寄來的信件,父母便會擔心子女是否犯了事,如頻頻有銀行信件寄來,則會擔心子女是否有借貸或欠卡數等問題。」
基督教協基會社會服務部社工關德美相信,事主與家人溝通不足,如他介意家人翻看個人資料,可坦誠向家人表達。若家長擔心事主財務狀況,亦可解釋為何要這樣做。「事主怕家人偷看資料,家人又時刻想知道他的動向,對雙方也是個情緒包袱。」建議雙方坦白說出感受,讓對方知道其想法,可減少互相猜忌。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