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01/03/2023

舊香港電影《十三不搭》記錄世代更迭、社會百態,比新浪潮走得更前!

  香港電影票房來了小陽春,最近連連報捷,實在可喜可賀,只是偶然碰上一些電影抱著「致敬」或「懷舊」之名,大幅挪用歷史元素,出來效果卻粗枝大葉,或惺惺作態,若再姑妄論之,不免有憾。

 

  其實怎樣才算是高質香港電影?各人口味標準不一而足,不容易闡釋,亦串連著年代品味與趣味,加上社會情緒飄忽不定,可圈可點,可認真解讀,又不用過份認真。就如最近興之所至,看了一堆70-80年代港產B片,cult味濃,內容往往不是主菜,倒是頗多鏡頭側寫當時民生,對研究香港社會歷史變遷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唱片櫃裏久藏一張黑膠《相思灑滿地》,它是一張群星雜錦唱片,最近才發現它也算是一張soundtrack,有剛離世不久的顧家煇參與作曲,封套也有漫畫家王司馬手筆,為電影《十三不搭》(1975)的副產品。

 

 

 

  《十三不搭》,顧名思義,為麻雀枱術語,手上十三張牌完全不成對子或搭子,為一種比十三么更難叫出的糊,但一旦「食糊」便即「爆棚」,不容忽視。

 

 這部分荒誕嬉鬧有點Andy Warhol電影味道,也探討當時女權冒起的狀況

 

  把麻雀戲融入生活,除了載譽連年的《嚦咕嚦咕新年財》,原來還有這套風格迥異的《十三不搭》,它為林翠1975年創立的真納影業公司首作,並由此前拍過兩套特異作品《董夫人》與《再見中國》的唐書璇執導(後來還有一套《暴發戶》),演員有葉楓、沈殿霞、鄭少秋、梁醒波、關海山、林翠、羅蘭、曾江、狄波拉、吳家驥等,星光熠熠。電影的散章零簡結構,有著同期意大利電影如費里尼、柏索里尼作品的荒誕寫實手法,在當年,可說趨時新派,甚至比後來出現的新浪潮走得更前。

 

唐書璇 (1941-)

 


《董夫人》(1969)

 

 《再見中國》(1972)被港英政府以「可能損害鄰近地區友好關係及妨礙治安」為名禁映

 

  電影充斥著70年代香港社會速寫,無論是大街小巷或海岸野外,到差不多50年後的今天都已面目全非。電影也摻雜著南腔北調的社會百態,例如口音不純的落寞南來文人,靠教書與寫稿維生,蝸居在一對粵籍夫婦分租出來的客房,因為上海老友移民,雀局再打不下去,頃刻發現自己與新一代格格不入,遂開煤氣自殺,客廳電視機畫面是Joe Junior唱着英文歌,聲軌卻配上梁天唱的《誤種相思草》(顧嘉煇曲,葉紹德詞,1975年),兩文三語之間,導演關注的是,曾經有這麼一代心靈無根的中國人,在異地滿以為生根甚至發迹,卻終被流行文化漠視並「消音」。

 

 

  還有勢利巴辣、帶著濃厚上海口音廣東話的包租婆(歐陽莎菲飾),對抗滿頭銀髮的租客(梁醒波)——這個租客,悠閒地在房裏弄東弄西,探望窗外凌亂嘈雜的街道——導演唐書璇從這些細節著眼,描寫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人物,他們的精神面貌,跟我們時下這一代早已南轅北轍(連這些四字成語也早脫節)。

 

 

梁醒波與羅蘭這段「白撞」戲富有喜感

 

  世代更替變迭,往往反映到電影上,或正面或側面地記述香港種種「曾經」,所以有電影研究這專門學科。據聞電影菲林會被修復,若然成事,從這些過去但不過時的電影細心回溯,飲水思源,才不致真正「落後」,說好這個城巿經歷過的故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

Jazz Up Your New Year

You May Also Like
#香港舊電影 #香港電影 #電影 #Art & Culture #十三不搭 #嚦咕嚦咕新年財 #董夫人 #唐書璇 #70年代香港社會速寫 #70年代香港 #梁醒波 #羅蘭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