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2/2014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在2014年最後一篇,我選這三個石像,算是一點隨筆。順便感謝讀者的支持及回應,祝歲晚好。
最右邊的是蘇格拉底(公元470?-公元前399),一般被奉為西方文化中哲學奠基者,但他跟孔子一樣,並無留下簽名作品,他的論述都是學生們的記載。他比孔子後生81年。
最左邊的是柏拉圖(公元前428?-公元前347?),受學於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言行是柏拉圖發展出嚴謹深刻哲學系統的基礎,包括邏輯、知識論、玄學,出發點是頗道德的,嘗試找尋「正義」,Justice,正義就是不偏不倚。
中間的是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曾在柏拉圖建立的學園(Academu)任教二十年;在公元前342左右曾任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開辦萊西昂學園(Lyceum),在法語,到今年仍叫中學做Lycée,歷史根源自萊西昂學園。亞里士多德著作甚豐,像百科全書,如「工具論」、「論靈魂」、「物理學」及「形而上學」、「倫理學」、「動物學」、「政治學」、「修辭學」及「詩學」,自然歷史及科學方面著作也很多。他的「工具論」在羅馬帝國崩潰後一直控制著西方的智性活動,被天主教應用發展出整套士林哲學體系。直到十七世紀初,培根的「新工具論」才開始打破士林哲學的壟斷,引出十七、十八世紀西方思想界的盛世,一般稱為啟蒙時期,重視實踐的經驗,實驗,發展出自然哲學及後的科學。
帶團到羅浮宮三寶之一的維納斯愛神像時,在各人拍攝完維納斯後,我一定請團友去探望一下這三位希臘哲人像。許多時有人提問,那是否是他們真實肖像。應該是頗接近真實的,不要看製作雕塑的年份與哲人們相差數百年,史家一般認為原來的雕塑應在哲人們活著或死後不久雕成的,我們現看到的是公元後的仿製,原件失落了。無論怎樣,我們被吸引的不是雕像,而是由雕像使我們想起他們的偉大智性活動的建樹。我在年青時讀哲學就經常聽過這三人的名字,但真正讀他的原著實在太少。大學課程就像「讀者文摘」式的水平,後來發覺若要體會哲學家精闢思辨,非讀原著不可。於是決定在現在退休之年,有系統地將柏拉圖全集讀一遍;在書桌上經常放法文、英文,及中文版的全集,有空就去讀讀。很可惜不懂古希臘文;但單從比較三種翻譯,從中得到很大的滿足。
蘇格拉底有三篇對話是他最後日子的記錄,其中的申辯篇(Apologie de Socrate)是記錄他在法庭的申辯,非常精彩,有氣勢。我估,這篇應很近蘇格拉底的原話,因柏拉圖寫這篇的時刻,當場的人許多仍活著,應可判出是否描述寫實。其餘兩篇,克里托篇及斐多篇是哲人的死亡觀,亦是生命哲學。我經常鼓勵年青團友去找原文讀讀。國內在2002年曾出過一套由王曉朝譯的全集。優點是譯者盡量接近原意,由一人統籌,故譯法比較統一。
翻譯是非常困難的工作,許多觀念慣用語存在文化的差距,很難找到百分百的對應。比方,申辯論的Apologie,Apologia在希臘哲學一直沿用到啟蒙主義初期,是闡述的意思。如果用現代Apology,謝罪,就錯得很遠了。
蘇格拉底留下甚麼給後代呢?
他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所以不斷去追智慧,那就是Philo,Sophia哲學。他用的提問方式,蘇格拉底方法,他喜歡找人交談,從對方提出的命題中找出矛盾,不斷追問下去,使對方發現矛盾的所在。辯證法,希臘文是Dialetikos,Dia是通過的意思,Letikos含有作選擇的意思。這可理解為人的動力,人要不斷作選擇。當蘇格拉底和這班哲人們與人開展交談時,首先預設對方是人,是擁有理性的人,可以進行選擇。在古希臘的神話,那些可愛的神話都是單向的,只是詩,是獨白,沒有交談的成分在內。
寫到這兒,我想到過去幾個月那些熱血學子,我們的學弟,真的有需要返回哲學,嘗試交談,再不只用詩,只用獨白。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