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比特幣現貨ETF
2022-03-24

【FOCUS】港府看守心態迎第六波 港人苦海未盡唯自求多福

  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率「榮登」全球發達經濟體之首,從本地清零到屍袋遍地,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此種折墮,恐怕就是「本可避免的公共衛生災難」。緣何至此?拍腦化(未經深思)決策、表演式抗疫、災難性無能……但歸根究柢,還是看守式心態作祟。



決策前乏深思,頻致朝令夕改



  從一個月前(2月22日)信誓旦旦「務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三次全港市民採樣核酸檢測」,甚至以「去到打仗無理由再講程序」來回應質疑聲音;到周一(21日)在抗疫記者會近8000字開場白的最末,宣布「暫緩這計劃」,再以「香港很崇尚自由,亦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為「沒有能力去做」背書,令早前全城瘋搶物資的市民,再次領教港府「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

 

 

 

 


  如是者還包括不啟還啟的封關、不推還推的臨時失業援助金、不認還認的快速抗原測試結果……不論如何砌詞辯解「沒有水晶球」,一眾官員都盡顯拍腦化決策,以致朝令夕改、公信盡失。而行政長官的「抗體不是愈高愈巴閉」、「市民需感受我的情緒」等等金句,更令嚴肅抗疫淪為「Advisers advise,ministers decide」的表演式。



不痛不癢「do something」



  何解港府可以如此任性,拋出「以不變應萬變」的僵化文化?特首上月自言「任期臨近尾聲」、周一記者會隻字不提「戰時狀態」、拒絕就「抗疫的目標」通關設定時間表等,或可一窺玄機。

 

 

 

 


  按照港府將行政長官選舉延後至5月8日,維持7月1日換屆的現時假設,理論上本屆政府官員的任期僅剩下不到4個月。面對專家推算第六波疫情或6月初出現,或再多220萬人感染,抗疫是背水一戰誓見績效,還是不痛不癢「do something」?

 


  看看特首周三(23日)出席立法會答問會的內容,無論是對「『安心出行』實名制和追蹤功能」,還是對「smart city是否足夠smart」,還是「復課後預計會有多少兒童受感染,又會增加多少兒童病床」等事關第六波的未雨綢繆措施,全數耍太極應對,盡顯看守式心態的港府恐是後者。

 


  市民何時可見曙光?從港府計劃11月邀請百名頂級外國投資者赴港出席金融峰會的消息看,他們或許認為隧道盡頭已不遙遠;但眼下還將添多少亡魂和感染,港人唯有自求多福。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FOCU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