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藍屋、南豐紗廠,古蹟迎第二春
近年歷史建築活化項目一個接一個,最為港人熟悉,算是現稱PMQ的荷里活道警察宿舍及石硤尾舊屋邨美荷樓。今年特別熱鬧,灣仔、中環和荃灣再添3個活化項目,前兩個政府主導,再交由社福機構及賽馬會營運,後者則為本港首個以紡織業為主題的私人活化項目。
由「藍屋」、「黃屋」和「橙屋」組成的灣仔建築群,經歷多年活化復修,至今年4月,由社企營運的糖水舖和素食店終開張,並在短時間內吸納到一班天使顧客。社企做生意不易,但店內堅持用本地農夫有機菜,客人食到靚食材口碑一個傳一個,有生意才做到社企口中的城鄉共生和社區就業理念,否則也是徒然。
曾駐守赤柱軍營為英軍造制服和蘇格蘭裙,又在中環街市開舖逾廿載,專為金融人度身造西裝的阮氏洋服,今年中進駐剛正式開放不久的大館。逾40年造洋服手藝,已為西裝友縫製超過1.8萬套洋服,贏得口碑同時也贏得數十載客緣。來到大館,阮氏希望能為行業「做少少嘢」,開班教授,由淺入深,希望裁縫手藝得以傳承。
有別於藍屋和大館,由南豐集團斥資7億元,花近4年時間改造的南豐紗廠,將半百歲的老廠房大改造,變成型格建築「The Mills」。活化後的紗廠分三部分,分別是支援創業的南豐作坊、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及佔紗廠一半面積的零售餐飲業務「南豐店堂」,銳意把老地方變做文青蒲點,預計年底營業。
在活化古蹟內開舖創業,是否有優勢?要怎樣營運才站得住腳? 商業以外是否另有使命? 記者專訪進駐三古建築物的商舖或社企,策劃人或老店主,聽他們如何跟歷史建築一起發展「第二春」。
南豐擲7億改造 紗廠變文青蒲點
10年前即2008年,南豐宣布位於荃灣的4至6號紗廠停止營運(1至3號廠已成為樓盤),象徵南豐正式轉身做地產商,曾是本地最大棉紗生產商的南豐,自此退出紡織界。三個廠房清空後成為貨倉,直至4年前有「新任務」,於是半百歲的老廠房被改造成形格建築,還配了一個語帶相關的新洋名「The Mills」,4年改造花了7億元,預計今年年底正式啟用。這是本港首個以紡織業為主題的私人活化項目。
工程及耗資最大是位於六廠的大堂,把紗廠三層樓中間打通成為中空大堂,天花換上玻璃引入自然光,保留下來的建築大量採用玻璃,老舊廠房立即變得型格。
南豐紗廠
位置︰荃灣柴灣角白田壩街45號,荃灣地鐵站步行約10至15分鐘
業主︰南豐集團
歷史︰60至70年代建成的紗廠
改造後總面積︰26.4萬平方呎
區域︰共三部分,分別是支援創業的「南豐作坊」(Fabrica)、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及餐飲零售「南豐店堂」(The Mills Shopfloor」)。
營運資金來源︰南豐集團及陳廷驊基金會
活化後定位︰以紡織製衣為主題的文創基地
七十年代的廠名字樣見證荃灣滄海桑田
寫上「NF5」的大門仍守著南豐五號廠房。
金杯圖案大門現在成為大堂的裝飾。點解是金杯?金杯牌是當年南豐紗廠的名牌產品。
廠房內的寬闊樓梯、鐵框窗及斑駁綠牆原汁原味給保留下來。
太平桶當年是紗廠的「滅火桶」,裏面裝滿沙。
彈性租約方便小店
7億巨資改造的半世紀廠房,刻意保留舊物,例如舊廠特有的寬闊樓梯、特大的鐵框窗、甚至斑駁的綠牆等,但講到亮點,是位於六廠的大堂。三層廠房的部分天花及地板拆掉,打通形成一個中空大堂,再將最頂層天花換成玻璃令自然光射入,中空大堂加建一條長樓梯直達各層,如此改造令人再認不出前身是廠房,南豐設計部經理徐莊德形容︰「這裏似一座小教堂(Chapel)。」其神聖之處還來自其巨額改造費,由於中空大堂令三層樓的結構改變,需要在各樓層落工夫加固才能過關,他透露這是整個項目最花錢的部分,但不便提供具體數字。
在建築上新舊融合,老地方還要變身做文青蒲點,南豐紗廠市場總監梁婉玲(見圖)直言︰「如果你要我用一句話解釋我們的項目,是似台灣的文創中心。」文創中心簡單而言,集藝術、文化等的開放平台。她指過去的大型活化項目由政府主導,如舊中環警署、荷里活道警察宿舍(即元創坊PMQ)、石硤尾舊屋邨美荷樓等,但南豐紗廠作為私人活化項目,會用新模式,集零售、展覽及創業三個元素。
她坦言此模式在本地從未出現,雖然她和團隊曾到台灣的數個文創中心考察,但畢竟兩地文化不同,究竟屬於港人的文創中心是怎樣的,一切得由零摸索,「所有東西都要試,當然有些基本掌握,例如有餐飲會吸引人流,但其他如工作坊,哪些才有吸引力。」她又指自去年紗廠開始舉辦活動試反應,其中有本地行山攝影講座,反應意外地踴躍;亦試過搞周末市集人頭湧湧。
要吸引港人,首要有飲飲食食,紗廠近一半面積屬零售餐飲業務名為「南豐店堂」,其總監曾庭茵指共60個舖位面積由100至3,000平方呎不等,採用彈性租金及租期,租戶以本地牌子及小企業為主。將進駐商戶包括地茂館甜品、蛋糕店Sweet Petite K、咖啡店Coco Espresso等。
紗廠的歷史成為賣點,這裏曾經是本港紗線生產量最高的廠房,其創辦人陳廷驊因此為稱為「棉紗大王」,那時候是60至70年,正是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的黃金年代,但放在今天的香港,不論老嫩,這些只屬回憶。負責創業部分「南豐作坊」(下簡稱「作坊」)負責人陳浩揚卻指出︰「我們是否可以用舊的因素,引入新科技,創造新機會。」
將建實驗室惠初創
他指「作坊」將成為一個創新中心,集初創公司孵化器、投資基金及工作空間一身,為做Techstyle(時尚產業的相關科技)初創公司提供支援,他透露工作空間將開設一個Lab (實驗室),「由生產一件衫到拿到商場出售,怎樣賣怎樣做Branding,暫時外面未有一個與零售結合的Lab,這個Lab是跟政府的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他透露Lab將設有全港獨有、跟製衣相關機器。他又指雖然南豐再沒有紡織業務,卻成為一個平台,憑著過立建立深厚的人脈及關係,可以為初創者提供支援,他舉例做訂製牛仔褲的初創公司Unspun最近就在南豐的穿針引線下,到歐洲參加行業展。
「作坊」本身亦有投資基金,基金來源是南豐集團,首個投資項目是今年年初投入100萬美金(約780萬港元)到時裝網購平台Goxip,陳浩揚表示,現時每周見5到10間初創公司揀選投資目標,「我們對每間公司投資金額由10萬到200萬美金(約78萬到1,560萬港元)不等,由種子到B輪融資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