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
【新共居時代】Co-living解決年輕人住屋問題?
共居建築師︰年輕人重視廁所私隱
政府搞的青年公寓終於動工,青協將負責營運。原來去年青協有份贊助香港建築師協會一個活動,由年輕建築師設計年輕人居所的比賽,當時有五組人參加,不約而同地都是圍繞「共居」的概念去設計。勝出的團隊築青亭,其成員之一陳灝揚表示,暫時未有人採用其獲獎設計。陳灝揚和另外四名80後建築師組隊參賽,「那個比賽吸引之處,是有機會跟年輕人溝通,聽他們意見去設計。」當中不少有趣的發現,並反映到他們的設計中。
5位建築師組成「築青亭」參賽並獲勝,其中成員陳灝揚(坐樓梯者)表示獲獎設計暫未被採用。
年輕人不介意跟人共享空間,陳灝揚指年輕人尤其初出茅蘆的,希望有個地方儲錢、建立人際關係及發展所長,他們沒有家室,自由沒有包袱,也沒有貴重財產,「他們因此不介意將本來屬於自己的小小空間跟人分享。」他以客廳為例,平日年輕人上班用不著客廳,日間可以讓給其他人 用,甚至用來搞興趣班搞活動,到下班回來,客廳成為他們交際或娛樂的地方。從建築師角度,如此空間得以盡用。因此他們其中一項設計,是間隔房間的一堵牆是一個展示櫃,能夠開出到客廳,讓做手作的年輕人展示作品,甚至成為一間小店,前舖後居。
「築青亭」設計針對年輕人共居生活的房間,反映年輕人的居住構想。
不共用廁所 不介意狹窄
另一個有趣位是廁所。陳灝揚的團隊發現,原來廁所是很多年輕人不想跟人共享的空間,「不僅女仔,連男仔都是。」因此他們比賽中指定設計的空間只有150平方呎,也沒有放棄廁所,反而「炒盡」3.8呎的高樓底,把睡床升高,劃出下面空間做廁所。有人質疑,廁所會臭,睡床卻在廁所上面,「關鍵是我們設計的廁所是有窗,不是黑廁。」他指黑廁的出現,是為間隔出更多單位,同時要令窗及房間面積比例達到法例要求,於是犧牲廁所的窗口,變成黑廁。
陳灝揚因比賽跟不少年輕人談理想居所,當中有做咖啡店、炒股票、小手工及作家等,在網絡成長的新一代不似他們父母輩,只求有瓦遮頭,他們講求發展興趣,要試要闖,有自己的平台發聲,「有部分很進取的,想創一番事業,不介意住80呎的細小空間,有張床瞓就得,平時上網打機。」但當然亦有較內向「收埋自己」,所以他們設計時,亦要考慮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年輕人,在私人及公共空間取平衡。「共居」公寓其實是高樓價下的產物,陳灝揚形容為「共居」公寓是夾縫生長,提高供應,同時令年輕人以較低成本住得大一點。
The Year of Co-living
有人形容2017是共居年代(The Year of Co-living)。共居公寓為年輕人解決居住出路,亦是商機。近年在不少大城市出現共居公寓創業者,並吸引龐大投資,令共居公寓在各大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共居公寓承接「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被視為最潮的投資項目。
美國HubHaus獲注資千萬
最新鮮滾熱辣是美國HubHaus於近日得到天使首輪注資140萬美元(約1,100萬港元),HabHaus去年初才成立,創辦人之一Shruti Merchant多年前隻身到三藩市工作,有感而發而創業,為三藩市及洛杉磯的年輕白領及專業人士提供社區式的優質住宿,有人形容它是Airbnb進化版,利用閒置房屋提供住宿及社區活動。
Common則是融資最矚目,2015年創立至今融資逾2,330萬美元(約1.8億港元),為美國多個城市提供共居住宿,主張宿友不僅「共居」(Co-living),還要「共食」(Co-eating)、「共玩」 (Co-playing)及「共創」 (Co-creating)。創辦人Brad Hargreaves瞄準千禧世代面對捱貴租的難題而創立Common,至今已逾1萬個申請及9間遍布紐約、三藩市及華盛頓的公寓。
英國Collective全球最大
各大城巿吹起「共居」風,共享大廳被視為營造社區的重要地方。圖為英國Collective的青年公寓。
宿友等洗衣或乾衣時聊兩句,洗衣房成為「共居」公寓重要的社交場所。圖為英國Collective的公寓。
英國Collective位於倫敦的11層共居公寓,被視為全球最大規模,提供宿位550個。由於宿友眾多,公共空間非常寬廣,廚房及飯廳可供30至70人同時使用,公寓內設施應有盡有,其賣點是足不出戶都能過上舒適生活。此外,做共同工作空間起家的CoWork,亦過界沾手做「共居公寓」Colive,打通工作和居住空間。
台灣玖樓租客要面試
港人熟悉的台灣,同樣興起共居,且搞得有聲有息。共居公寓「玖樓」目標清晰針對買不起樓,但又想住市中心的「小資」男女。創辦人之一是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碩士潘信榮, 2013年他們把自己位於九樓的家向朋友開放用餐、聚會甚至借宿,漸漸變成半公共空間,隨後衍生玖樓共居公寓。現有15間公寓散布台北市。品味公寓及嚴選室友是其賣點,申請人要附上自傳、履歷、作品集,詳述專業才能如何豐富公寓生活,最後還要面試,被形容似大公司請人,但每個房引來過千人搶租。
外國不少「共居」公寓質素極高,大受年輕專業人士歡迎。圖為台灣「玖樓」的公寓。
外媒指,共居公寓的確是趨勢,但近年的共居公寓出現壓小私人空間以擴大公共空間,來滿足所謂共居社區性。對於年輕人願意跟一屋陌生人共同生活,分享廚廁、飯廳,其實只是樓價高的無奈選擇。美國物業數據公司Zillow去年發現,年輕人的入息已追不上城市租金增長,不過樓價高是因為供應短缺,共居公寓無助解決此問題,相反令租盤更緊張,變相推升租金。買不起樓同時面對貴租,到時未知還有沒有第三條出路?
Source: 《iMONEY智富雜誌》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